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6页 |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 第11页 |
·国外个人信用体系概述 | 第11-12页 |
·我国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总体框架的探讨 | 第12页 |
·我国个人信用评分方法的进展 | 第12-15页 |
·国外个人信用评价方法综述 | 第15-16页 |
·对个人信用评分混合模型的研究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7-19页 |
2 个人信用体系概述 | 第19-30页 |
·个人信用概念界定 | 第19页 |
·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个人信用评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19-21页 |
·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 第21-23页 |
·个人信用体系的内涵 | 第23页 |
·个人信用评价的含义 | 第23-24页 |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第24-26页 |
·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政策环境初步建立 | 第24-25页 |
·个人联合征信起步 | 第25页 |
·个人信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确立 | 第25-26页 |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初具规模 | 第26页 |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借款人风险 | 第27页 |
·信用风险 | 第27页 |
·法律风险 | 第27页 |
·抵押物风险 | 第27-28页 |
·风险管理的成本控制问题 | 第28页 |
·没有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 第28-30页 |
3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的选择 | 第30-39页 |
·美国FICO与David Durand信用模型简介 | 第30-32页 |
·FICO信用评分模型 | 第30-31页 |
·David Durand信用计分模型 | 第31-32页 |
·我国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32-33页 |
·全面性 | 第32页 |
·科学性 | 第32页 |
·公正性 | 第32页 |
·合法性 | 第32-33页 |
·层次性 | 第33页 |
·可操作性 | 第33页 |
·对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指标的重新设计 | 第33-39页 |
·商业银行现行个人信用评分指标 | 第33页 |
·现有个人信用评分指标缺陷分析 | 第33-36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的重新选择及设定 | 第36-39页 |
4 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 第39-65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39-40页 |
·建立基于专家判断和层次分析法(AHP)的模型 | 第40-48页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0-41页 |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1-45页 |
·个人信用指标评分标准 | 第45-46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的应用 | 第46-47页 |
·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8-58页 |
·Logistic模型概述 | 第48-49页 |
·变量选取 | 第49-50页 |
·模型估计 | 第50-57页 |
·以模型结果为基础进行信用评分 | 第57-58页 |
·对两个模型合理性的检验 | 第58-60页 |
·混合模型构建 | 第60-65页 |
·两模型优劣比较 | 第60-61页 |
·建立混合模型 | 第61-63页 |
·AHP—Logistic混合模型形式 | 第63-65页 |
5 启示及建议 | 第65-69页 |
·对模型评估结果的几点说明 | 第65-66页 |
·信用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 | 第65页 |
·两个模型的异同比较与指标选择 | 第65页 |
·描述性指标的处理 | 第65-66页 |
·酌情处理原则 | 第66页 |
·对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 第66-69页 |
·建立个人信用管理机构 | 第66页 |
·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 第66-67页 |
·健全个人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7页 |
·充分利用信用评分体系推动个人信用业务发展 | 第67页 |
·建立严密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 第67页 |
·推广专业的个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 第67-68页 |
·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