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道”——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关怀精神 | 第11-2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终极关怀精神 | 第11-13页 |
第二节“道”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终极关怀精神的产生 | 第13-18页 |
一、山水画终极关怀精神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13-15页 |
二、山水画终极关怀精神产生的哲学原因 | 第15-17页 |
三、山水画终极关怀精神产生的艺术原因 | 第17-18页 |
第三节“道”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终极关怀精神的彰显 | 第18-24页 |
一、“道”即山水画的存在本体 | 第19-21页 |
二、“道”即山水画的终极境界 | 第21-24页 |
第二章“化技为道”——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的终极关怀精神 | 第24-39页 |
第一节“道法自然”——山水画的创作动机 | 第24-30页 |
一、隐逸山水画家 | 第25-26页 |
二、画院山水画家 | 第26-27页 |
三、仕人山水画家 | 第27-30页 |
第二节“游心于道”——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 第30-34页 |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第30-32页 |
二、技进乎道 | 第32-34页 |
第三节“道在画中”——山水画的图像形式 | 第34-39页 |
一、人在山水 | 第34-35页 |
二、三远透视 | 第35-37页 |
三、虚实结合 | 第37-39页 |
第三章“悟道山水”——中国传统山水画欣赏中的终极关怀精神 | 第39-45页 |
第一节“回归自然”——山水画的欣赏动机 | 第39-41页 |
一、自然本性的需求 | 第39-40页 |
二、精神自由的需求 | 第40-41页 |
第二节“卧游畅神”——山水画的欣赏过程 | 第41-43页 |
一、共鸣阶段——动情于山水 | 第41-42页 |
二、净化阶段——忘身山水 | 第42页 |
三、领悟延留阶段——悟道于山水 | 第42-43页 |
第三节“精神家园”与山水画欣赏效果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图 | 第4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