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网的端到端性能测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网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8-9页 |
·网络性能测量研究的重要性 | 第9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文章的结构 | 第12-13页 |
·本章小节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网络测量研究概述 | 第14-22页 |
·网络测量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网络测量方式 | 第14-16页 |
·主动测量方式和被动测量方式 | 第14-15页 |
·单向路径测量方式和往返路径测量方式 | 第15-16页 |
·网络性能指标体系 | 第16-21页 |
·网络性能参数 | 第17-19页 |
·性能参数间的关系 | 第19页 |
·网络性能参数的层次模型 | 第19-21页 |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被动测量的校园网端到端性能测量技术 | 第22-40页 |
·校园网网络拓扑特点 | 第22-23页 |
·基于校园网络拓扑特点的测量方式 | 第23-24页 |
·端到端被动测量的原理 | 第24-25页 |
·端到端的被动测量技术 | 第25-36页 |
·测量包的构造技术 | 第25-29页 |
·测量包的内容和功能 | 第26-27页 |
·构造、修改测量包的原理 | 第27-28页 |
·测量包的数据结构和构造技术 | 第28-29页 |
·测量包构造和发送流程和关键算法 | 第29-33页 |
·ICMP时间戳数据包的存储结构 | 第29-31页 |
·ICMP时间戳数据包的构造和发送流程和算法实现 | 第31-33页 |
·测量包识别技术 | 第33-34页 |
·测量包的捕获技术 | 第33页 |
·测量包的分解技术 | 第33-34页 |
·测量包的分析技术 | 第34页 |
·ICMP时间戳数据包的分解分析流程和关键算法 | 第34-36页 |
·测量结果分析技术 | 第36-39页 |
·周期采样 | 第37页 |
·随机附加采样 | 第37页 |
·泊松采样 | 第37-39页 |
·泊松采样的采样点产生方法 | 第38页 |
·泊松采样的算法实现 | 第38-39页 |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及实现 | 第40-56页 |
·系统原型框架 | 第40-41页 |
·各模块的具体功能 | 第41-42页 |
·ICMP时间戳测量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 第42页 |
·端到端性能测量的的实现 | 第42-47页 |
·端到端主动测量的实现 | 第42-45页 |
·主动测量流程图 | 第43-44页 |
·主动测量的算法实现 | 第44-45页 |
·端到端被动测量的实现 | 第45-47页 |
·被动测量的流程图 | 第45-47页 |
·被动测量的算法实现 | 第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55页 |
·网络空闲的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被动测量的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主动测量的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网络繁忙时的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被动测量的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主动测量的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端到端的被动测量与主动测量的测量结果比较 | 第54-55页 |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