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所见中药、方剂命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作者及版本介绍 | 第9-11页 |
| ·作者生平简介 | 第9页 |
| ·《金匮要略》流传与演变 | 第9-10页 |
| ·论文写作参考的版本 | 第10-11页 |
| ·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中药命名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方剂命名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金匮要略》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有助于加深对中药、方剂名的理解 | 第14页 |
| ·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方剂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 第14-15页 |
| ·有助于拓宽语言学研究领域 | 第15页 |
|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理论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语料取舍说明 | 第16-18页 |
| ·中药名称取舍标准 | 第16-17页 |
| ·方剂名称取舍标准 | 第17-18页 |
| 2《金匮要略》所见中药命名研究 | 第18-43页 |
| ·《金匮要略》所见中药概况 | 第18-24页 |
| ·中药命名理据研究 | 第24-39页 |
| ·形象理据 | 第25-28页 |
| ·颜色理据 | 第28-30页 |
| ·功效理据 | 第30页 |
| ·味觉理据 | 第30-31页 |
| ·空间理据 | 第31-32页 |
| ·时间理据 | 第32页 |
| ·入药部位理据 | 第32-33页 |
| ·文化理据 | 第33-34页 |
| ·特性理据 | 第34-36页 |
| ·综合理据 | 第36-39页 |
| ·中药命名特点 | 第39-43页 |
| ·形象性 | 第39-41页 |
| ·具体性 | 第41页 |
| ·单一性 | 第41-43页 |
| 3《金匮要略》所见方剂命名研究 | 第43-58页 |
| ·《金匮要略》所见方剂概况 | 第43-45页 |
| ·方剂命名理据研究 | 第45-54页 |
| ·剂型说明 | 第45-49页 |
| ·方名命名理据 | 第49-54页 |
| ·方剂命名特点 | 第54-58页 |
| ·简洁性 | 第54-55页 |
| ·直观性 | 第55-56页 |
| ·实用性 | 第56-58页 |
| 4《金匮要略》中药、方剂名与中国文化 | 第58-69页 |
| ·中药、方剂名与龙凤崇拜 | 第58-60页 |
| ·中药、方剂名与道教文化 | 第60-65页 |
| ·中药、方剂与道教“服食” | 第62-64页 |
| ·道教神灵崇拜与中药、方剂命名 | 第64-65页 |
| ·中药、方剂名称与风俗文化 | 第65-69页 |
| ·中药名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 第65-67页 |
| ·中药名称与外族文化 | 第67-68页 |
| ·中药名称与避讳文化 | 第68-69页 |
| 5 结论 | 第69-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