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3页 |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页 |
·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机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的评述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2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点及锚杆受力分析 | 第16-26页 |
·高应力软岩 | 第16页 |
·高应力软岩形成的物质条件 | 第16页 |
·高应力软岩的特征 | 第16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特点 | 第16-17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分析 | 第17-19页 |
·工程地质因素影响 | 第17-19页 |
·工程技术因素影响 | 第19页 |
·锚杆受力分析 | 第19-25页 |
·锚杆的定义及分类 | 第19-20页 |
·锚杆的作用 | 第20-21页 |
·锚杆可能的破坏形式及原因 | 第21-22页 |
·锚杆支护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3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方法 | 第26-44页 |
·软岩巷道的支护原理 | 第26-27页 |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 | 第27-29页 |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理论 | 第29-32页 |
·关键部位产生的力学机理 | 第29-30页 |
·关键部位的特征及其识别准则 | 第30-31页 |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时间选择 | 第31-32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喷耦合支护研究 | 第32-40页 |
·锚、网、索、喷耦合支护概念、特征 | 第32-33页 |
·锚、网、索、喷耦合支护原理 | 第33-40页 |
·断面形状与原岩应力的耦合 | 第40-43页 |
·等应力轴比 | 第41页 |
·断面形状与原岩应力耦合情况 | 第41-43页 |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4 自稳隐形拱理论在高应力软岩巷道中的应用研究 | 第44-57页 |
·自稳隐形拱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自稳隐形拱与极限自稳隐形拱的形成过程 | 第45-47页 |
·自稳隐形拱方程 | 第47页 |
·极限自稳隐形拱方程 | 第47-48页 |
·锚杆、断面形状改善巷道稳定性的原理 | 第48-50页 |
·帮锚杆改善巷道稳定性的原理 | 第48页 |
·顶锚杆改善巷道稳定性的原理 | 第48-49页 |
·巷道断面形状改善巷道稳定性的原理 | 第49页 |
·锚杆设计的新依据 | 第49-50页 |
·工程实例计算 | 第50-56页 |
·工程地质情况 | 第50-51页 |
·原支护情况 | 第51-52页 |
·巷道断面形状及支护参数的优化选择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7-79页 |
·工程背景及工程地质水文资料 | 第57页 |
·工程背景及工程地质情况 | 第57页 |
·水文资料 | 第57页 |
·模型所采用的岩体力学参数 | 第57-58页 |
·有限差分数值计算程序FLAC | 第58-60页 |
·FLAC 简介 | 第58-59页 |
·FLAC 的特性 | 第59-60页 |
·FLAC 程序的应用范围 | 第60页 |
·莫尔—库仑模型 | 第60-63页 |
·数值模拟的内容、方法与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数值模拟的内容 | 第63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7页 |
·巷道掘进过程中锚杆受力情况的变化分析 | 第64-66页 |
·掘进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66-75页 |
·巷道掘进对同一断面处围岩的影响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6 结论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