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 ·洞口连梁在联肢剪力墙体系中的作用 | 第8页 |
| ·连梁的震害 | 第8-9页 |
| ·国内外连梁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9-20页 |
| ·普通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9-12页 |
| ·斜对角交叉暗柱式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2-13页 |
| ·菱形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3-15页 |
| ·设置通缝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5-16页 |
| ·劲性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6页 |
| ·刚性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6-17页 |
| ·钢连梁 | 第17页 |
| ·新型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 | 第17-18页 |
|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状配联肢抗震墙的连梁组合体 | 第18-19页 |
| ·钢管混凝土连梁 | 第19页 |
| ·沿梁截面高度将箍筋分成三层,箍筋之间通过梁腹构造钢筋连接的连梁 | 第19-20页 |
| ·中国现有规范有关连梁的设计规定及国外规范对连梁的设计规定 | 第20-22页 |
| ·中国规范关于连梁设计的要求 | 第20-21页 |
| ·国外规范对于连梁设计的规定 | 第21-22页 |
| ·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在设计中采取的措施 | 第22-24页 |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 ·连梁在设计中采取的措施 | 第23-24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试验方案和试验结果 | 第26-45页 |
| ·试件设计 | 第26-29页 |
| ·设计参数的含义 | 第26页 |
| ·设计计算公式 | 第26-27页 |
| ·材料强度、配筋情况及构件的设计参数 | 第27-28页 |
| ·试件设计的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30页 |
| ·试验的失效准则 | 第30-31页 |
| ·试验的量测内容及方法 | 第31-32页 |
| ·量测得主要内容 | 第31页 |
| ·量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31-32页 |
|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第32-45页 |
| ·一般说明 | 第32-33页 |
| ·试件CB-04的试验结果 | 第33-35页 |
| 1.试件CB-04的破坏形态 | 第33-34页 |
| 2.试件CB-04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34-35页 |
| ·试件CB-05的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 1.试件CB-05的破坏形态 | 第35-36页 |
| 2.试件CB-05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36-37页 |
| ·试件CB-06的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 1.试件CB-06的破坏形态 | 第37-38页 |
| 2.试件CB-06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38-39页 |
| ·试件CB-07的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 1.试件CB-07的破坏形态 | 第39-41页 |
| 2.试件CB-07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41页 |
| ·试件CB-08的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 1.试件CB-08的破坏形态 | 第41-43页 |
| 2.试件CB-08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43页 |
| ·试件CB-09的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 1.试件CB-09的破坏形态 | 第43页 |
| 2.试件CB-09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43-45页 |
| 第3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64页 |
| ·小跨高比连梁的破坏形态 | 第45-46页 |
| ·弯曲滑移型破坏 | 第45页 |
| ·剪切型破坏 | 第45-46页 |
| ·弯曲滑移型破坏 | 第46页 |
| ·新配筋方案连梁破坏形态 | 第46-47页 |
| ·设计参数对连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 ·连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49-63页 |
| ·承载能力退化 | 第49-56页 |
| ·刚度退化v | 第56-61页 |
| ·滞回性能和延性 | 第61-62页 |
| ·耗能性能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4章 小跨高比连梁新配筋方案的ANSYS分析 | 第64-87页 |
| ·引言 | 第64-65页 |
| ·ANSYS程序的计算原理和方法 | 第65-71页 |
| ·单元类型 | 第65-66页 |
| ·混凝土单元的模拟 | 第66-70页 |
| ·钢筋单元的模拟 | 第70-71页 |
| ·连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 ·连梁试件的截面面积和几何尺寸 | 第71页 |
| ·单元类型 | 第71页 |
| ·材料模型 | 第71-72页 |
| ·建立FEM模型 | 第72-73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构与试验结构的比较 | 第73-86页 |
| ·承载力分析 | 第73-77页 |
| ·裂缝开展情况 | 第77-79页 |
| ·连梁跨度方向应力 | 第79-83页 |
| ·连梁的第一主应力 | 第83-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第5章 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 | 第87-93页 |
| ·基本假定 | 第87页 |
| ·混凝土强度有效系数 | 第87-88页 |
| ·桁架模型和拱模型的分析 | 第88-90页 |
| ·待定参数的确定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页 |
| ·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