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

白腐菌混合培养产漆酶及其机制和脱色效果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微生物混合培养的研究概况第10-11页
   ·漆酶(laccase)介绍第11-14页
     ·漆酶的结构及特性第11-12页
     ·漆酶的作用机制第12-13页
     ·常用的漆酶产生菌第13页
     ·漆酶的研究及应用第13-14页
   ·染料介绍第14-16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混合培养菌株对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第18-29页
   ·导言第18页
   ·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菌株培养第18页
     ·菌株对的筛选第18-19页
     ·漆酶粗酶液制备及酶活测定第19页
     ·平板培养观察第19页
     ·接种比例的优化第19页
     ·接种时间的优化第19页
     ·混合培养碳源和氮源的优化第19-20页
     ·发酵罐产酶第20页
     ·主要仪器和药品第20页
   ·结果和讨论第20-27页
     ·混合培养促进产酶的菌株筛选第20-22页
     ·菌株相互关系形态观察第22-23页
     ·混合培养条件优化第23-27页
       ·最适混合比例第23页
       ·最适混合时间第23-25页
       ·最佳碳源种类和浓度第25-26页
       ·最佳氮源种类和浓度第26-27页
     ·发酵罐培养产酶曲线第27页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混合培养产粗酶液性质和产酶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第29-37页
   ·导言第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菌株培养第29页
     ·粗酶液的制备和酶活测定第29页
     ·最适pH和pH稳定性研究第29-30页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研究第30页
     ·Lz-8和W1酶液协同作用的研究第30页
     ·Lz-8和W1产酶相互作用的研究第30页
     ·活性染色第30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0-31页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最适pH和pH稳定性第31-32页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第32-33页
     ·酶液协同作用的研究第33-34页
     ·产酶相互作用的研究第34-35页
     ·纯培养和混合培养酶液显色条带的差异第35-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混合培养粗酶液对染料的脱色作用第37-47页
   ·导言第37页
   ·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菌体培养第37页
     ·粗酶液的制备和酶活测定第37页
     ·粗酶液处理不同染料的效果第37页
     ·处理前后的RBBR和溴酚蓝可见光波长扫描第37-38页
     ·不同转速处理RBBR和溴酚蓝第38页
     ·不同染料浓度下处理RBBR和溴酚蓝第38页
     ·不同温度处理RBBR和溴酚蓝第38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8-39页
   ·结果与讨论第39-46页
     ·六种染料的特征吸收第39-41页
     ·粗酶液处理六种染料的效果比较第41页
     ·转速对RBBR和溴酚蓝脱色率的影响第41-42页
     ·染料浓度对RBBR和溴酚蓝脱色率的影响第42-43页
     ·温度对RBBR和溴酚蓝脱色率的影响第43-45页
     ·RBBR和溴酚蓝处理前后400-700nm吸收变化第45-46页
   ·小结第46-47页
总结第47-48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界面耦合与结构无序对DNA分子电荷输运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白毒鹅膏菌漆酶的纯化、性质及偶氮染料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