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气氛下煤快速液化反应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国外煤直接液化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煤直接液化研究 | 第12-13页 |
·本论文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甲烷气氛下煤热解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14-36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煤的热解与液化 | 第14-15页 |
·煤结构的官能团模型 | 第15-16页 |
·煤的结构与热解特性的关系 | 第16-18页 |
·煤分子中的质量传递过程 | 第16页 |
·游离相的含量和组成 | 第16页 |
·分子结构 | 第16-17页 |
·官能团的化学反应 | 第17-18页 |
·煤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 第18-20页 |
·单一一级反应模型 | 第18-19页 |
·多级反应模型 | 第19页 |
·分布活化能模型 | 第19-20页 |
·煤热解动力学的测定与分析 | 第20-26页 |
·实验装置及条件 | 第20页 |
·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DAEM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DAEM模型的数据处理 | 第22-2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煤的热解过程分析 | 第26-30页 |
·热解动力学 | 第30-34页 |
·煤热解特征与煤液化的关系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甲烷在煤液化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与计算 | 第36-67页 |
·文献综述 | 第36-45页 |
·气体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 第36-38页 |
·静态法 | 第36-37页 |
·循环法 | 第37页 |
·泡点露点法 | 第37页 |
·流动法 | 第37-38页 |
·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 第38-39页 |
·Bunsen系数 | 第38页 |
·Ostwald系数 | 第38页 |
·Henry定律 | 第38-39页 |
·摩尔分数法 | 第39页 |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 第39-43页 |
·状态方程法 | 第39-41页 |
·活度系数法 | 第41-42页 |
·亨利常数法 | 第42-43页 |
·气体溶解度的估算方法 | 第43-45页 |
·溶解度的实验测定 | 第45-49页 |
·溶剂的选择 | 第45-46页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46-49页 |
·方法的选择 | 第46页 |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实验装置可靠性检验 | 第48-49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甲烷在溶剂中溶解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液相中溶解的甲烷的物质的量 | 第49-50页 |
·液相中溶剂的物质的量 | 第50页 |
·计算示例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实验数据 | 第51页 |
·温度与压力对甲烷溶解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溶解度计算模型 | 第52-66页 |
·基团组成及特性参数的确定 | 第52-56页 |
·n-d-M-LP法 | 第53-54页 |
·溶剂基团组成的确定 | 第54-55页 |
·溶剂特性参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状态方程模拟及计算结果 | 第56-61页 |
·PR 方程及混合规则简介 | 第56-60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UNIFAC法模拟及计算结果 | 第61-66页 |
·气体溶解度的UNIFAC估算方法 | 第61-63页 |
·UNIFAC法用于气液平衡计算的基团参数 | 第63-64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煤快速液化反应条件研究 | 第67-93页 |
·文献综述 | 第67-73页 |
·煤直接液化原理 | 第67-68页 |
·煤直接液化的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煤种的影响 | 第68-69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9页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69-70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70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70-71页 |
·煤快速直接液化 | 第71页 |
·煤液化产物的分离与分析 | 第71-73页 |
·煤液化产物的分离 | 第71-72页 |
·液化残渣的分析与利用 | 第72页 |
·气相产物组成分析 | 第72-73页 |
·煤快速液化反应条件研究 | 第73-79页 |
·实验装置 | 第73-77页 |
·液化反应系统 | 第74-75页 |
·产品分离分析系统 | 第75-77页 |
·实验原料 | 第77-78页 |
·实验步骤 | 第78页 |
·液化产物收率计算方法 | 第78-7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反应气氛影响 | 第79-80页 |
·煤浆浓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82-85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85-87页 |
·快速液化反应动力学 | 第87-91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87-90页 |
·模型1 | 第87-88页 |
·模型2 | 第88-89页 |
·模型3 | 第89-9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快速液化产物分析及液化机理初步研究 | 第93-103页 |
·液化产物分析 | 第93-100页 |
·煤及液化残渣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93-94页 |
·元素分析 | 第94-95页 |
·红外分析 | 第95-97页 |
·X衍射分析 | 第97-98页 |
·工业分析 | 第98-100页 |
·快速液化原理的初步分析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3-106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建议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