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2页 |
1 我国的大菱鲆养殖概况 | 第15页 |
2 养殖大菱鲆的病害现状 | 第15-20页 |
·危害大菱鲆的病原有寄生虫,细菌和病毒 | 第16-18页 |
·寄生虫病 | 第16页 |
·病毒性病原 | 第16-17页 |
·细菌性病原 | 第17-18页 |
·鱼类病原菌的鉴定方法概述 | 第18-20页 |
·16Sr DNA 序列比对 | 第18-19页 |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 第19-20页 |
·快速、自动化微生物检测仪器和设备 | 第20页 |
3 杀鲑气单胞菌与大菱鲆 | 第20-22页 |
4 牙鲆肠弧菌与大菱鲆 | 第22-23页 |
5 腐败希瓦氏菌与大菱鲆 | 第23页 |
6 迟缓爱德华氏菌与大菱鲆 | 第23-25页 |
·迟缓爱德华菌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迟缓爱德华菌的防治 | 第24-25页 |
7 鱼类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 第25-27页 |
·大体观察或称肉眼观察 | 第25-26页 |
·组织和细胞学观察或称镜下观察 | 第26页 |
·超微结构观察或称电镜观察 | 第26页 |
·其他方法 | 第26-27页 |
8 组织切片技术在大菱鲆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第27-28页 |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 第27-28页 |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 | 第28页 |
·亲和细胞化学技术 | 第28-29页 |
9 常见的组织细胞病变原因和表现 | 第29-32页 |
·细胞损伤的原因 | 第29页 |
·缺氧 | 第29页 |
·物理因素 | 第29页 |
·化学因素 | 第29页 |
·生物因素 | 第29页 |
·免疫反应 | 第29页 |
·遗传因素 | 第29页 |
·常见细胞损伤的类型 | 第29-32页 |
·可复性损伤 | 第29-30页 |
·不可复性损伤即坏死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32-48页 |
摘要 | 第32页 |
前言 | 第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3页 |
·各器官组织切片检测 | 第33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33页 |
·病原菌分类、鉴定 | 第33-34页 |
·菌体染色 | 第33页 |
·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 第33页 |
·细菌16S rDNA 序列测定 | 第33-34页 |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34-3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5-46页 |
·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 | 第35-36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6-40页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36页 |
·生理生化鉴定的结果 | 第36-38页 |
·病原菌的16S rDNA 序列 | 第38-40页 |
·化学治疗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40-42页 |
·组织病理变化 | 第42-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养殖大菱鲆中牙鲆肠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48-59页 |
摘要 | 第48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分离病原菌 | 第49页 |
·各器官组织切片检测 | 第49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49-50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50页 |
·细菌染色 | 第50页 |
·细菌16S rDNA 序列测定 | 第50页 |
·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 第50页 |
2 结果 | 第50-54页 |
·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 | 第50-51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51-54页 |
·染色的结果 | 第51页 |
·病原菌16S rDNA 的序列比较 | 第51-54页 |
·组织切片的结果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9页 |
第四章 养殖大菱鲆中腐败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59-68页 |
摘要 | 第59页 |
前言 | 第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材料 | 第59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59页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59-60页 |
·病原菌分类、鉴定 | 第60页 |
·菌体染色 | 第60页 |
·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 第60页 |
·细菌16S rDNA 序列测定 | 第60页 |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60页 |
·组织切片的制作 | 第60-61页 |
2 结果 | 第61-67页 |
·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 | 第61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61-63页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61页 |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61-62页 |
·病原菌的16S rDNA 序列 | 第62-63页 |
·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 第63-65页 |
·病鱼的组织病理学 | 第65-67页 |
3 讨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大菱鲆组织病理学及间接荧光染色法组织定位 | 第68-78页 |
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6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细菌的分离 | 第69页 |
·菌体灭活疫苗的制备 | 第69页 |
·组织切片和染色 | 第69-70页 |
2 结果 | 第70-76页 |
·组织的病理变化 | 第70页 |
·内脏器官中的细菌菌体 | 第70-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