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页 |
一、资料和方法 | 第9-14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9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9-11页 |
(三) 治疗方案 | 第11页 |
(四) 观测指标 | 第11-13页 |
(五)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3-14页 |
(六) 统计学处理 | 第14页 |
二、结果 | 第14-18页 |
(一)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尿蛋白的变化 | 第14页 |
(二)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的变化 | 第14-15页 |
(三) 两组治疗前后PTH的变化 | 第15页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 | 第15-16页 |
(五) 两组治疗前后各种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 第16页 |
(六) 两组中医证状疗效比较 | 第16-17页 |
(七)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第17页 |
(八)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31页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 第18-20页 |
(一) 肾小球高血压和代偿性肥大 | 第18-19页 |
(二) 肾小管高代谢 | 第19页 |
(三) 脂质代谢紊乱 | 第19页 |
(四) 多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 第19-20页 |
二、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第20-21页 |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探讨 | 第21-23页 |
四、治则治法探讨 | 第23-26页 |
(一) 脾肾两虚兼浊瘀阻滞证的治疗原则 | 第23-24页 |
(二) 祛毒散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 第24-26页 |
五、祛毒散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探讨 | 第26-31页 |
(一) 缓解残余肾单位的高代谢状态,改善肾小管间质病变 | 第26-28页 |
(二) 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保护肾血管 | 第28-29页 |
(三) 清除肠道毒素 | 第29-30页 |
(四) 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综述 | 第36-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