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6页 |
·猪圆环病毒的发现 | 第12页 |
·病毒特征 | 第12-13页 |
·分类地位 | 第13-14页 |
·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与猪圆环病毒相关的疾病 | 第19-21页 |
·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1-26页 |
·防控措施 | 第2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9页 |
·菌种、质粒和细胞 | 第27页 |
·病料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8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28-30页 |
·方法 | 第30-39页 |
·病料的处理 | 第30页 |
·PCR 反应模板的制备 | 第30-31页 |
·引物设计 | 第31页 |
·全基因组的PCR 分离扩增 | 第31-32页 |
·纯化回收DNA 片段 | 第32页 |
·回收产物与pMD 18-T Vector 连接 | 第32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 法) | 第32-33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3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3-34页 |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 第34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4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分析 | 第34页 |
·重组质粒大量制备 | 第34-35页 |
·质粒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PCV2 全基因组的体外环化 | 第35-36页 |
·PK-15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 第36页 |
·脂质体介导基因组DNA 转染PK-15 细胞 | 第36-37页 |
·转染细胞的PCR 检测 | 第37页 |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 第37页 |
·转染细胞的荧光定量筛选 | 第37-38页 |
·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38页 |
·分离病毒的TCID_(50) 测定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样品的采集和PCR 检测 | 第39-40页 |
·重组质粒的PCR 检测结果 | 第40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分离毒株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PCV 不同毒株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2-43页 |
·PCV 不同毒株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子遗传演化分析 | 第43-44页 |
·PCV 毒株ORF1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4页 |
·PCV 毒株ORF1 基因推倒的氨基酸序列变异点比对 | 第44-46页 |
·PCV 毒株ORF2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6-47页 |
·PCV 毒株ORF2 基因推倒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47-48页 |
·PCV2 不同毒株ORF3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8页 |
·PCV2 不同毒株ORF3 基因推倒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48-49页 |
·质粒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9页 |
·重组质粒的SacⅡ酶切结果 | 第49页 |
·转染细胞的PCR 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转染细胞的荧光定量筛选 | 第51页 |
·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比较 | 第51页 |
·分离病毒的TCID_(50) 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PCV2 广东毒株全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2页 |
·分离新方法的建立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