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2.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6页 |
(四) 创新点 | 第16-18页 |
1. 研究内容力求创新 | 第16-17页 |
2. 研究角度力求创新 | 第17-18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 第18-22页 |
(一)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8-19页 |
1. 农民工 | 第18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8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19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 第19-20页 |
1. 两面性 | 第19页 |
2. 边缘性 | 第19-20页 |
3. 发展性 | 第20页 |
4. 时代性 | 第20页 |
(三)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0-21页 |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 第21页 |
3.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一) 西方相关理论的借鉴 | 第22-23页 |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第22页 |
2. 佩尔曼的“整体需要学说” | 第22-23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23-24页 |
1. “德治”思想 | 第23-24页 |
2. “法治”思想 | 第2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第24-27页 |
1. 人的本质学说 | 第24-25页 |
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3. 科学发展观 | 第26-27页 |
三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第27-33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1.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障缺失 | 第27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失 | 第27-28页 |
3. 尚未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第28-29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严重、没有归属感 | 第29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原因探析 | 第29-33页 |
1. 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到位 | 第29-30页 |
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长期束缚 | 第30-31页 |
3. 相关制度贯彻落实乏力 | 第31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 | 第31-33页 |
四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3-42页 |
(一) 优化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第33-35页 |
1. 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33-34页 |
2. 企业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 第34页 |
3. 社区建立温馨的生存环境 | 第34-35页 |
4. 大众传媒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 第35页 |
(二)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5-38页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第35-36页 |
2.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 第36页 |
3. 民主与法制教育 | 第36-37页 |
4. 心理健康教育 | 第37-38页 |
(三) 探索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 第38-40页 |
1. 开发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38页 |
2. 依托非政府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38-39页 |
3. 以网络为媒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 | 第39页 |
4.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融城教育 | 第39-40页 |
(四)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 第40-42页 |
1.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 | 第40-41页 |
2. 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观念 | 第41页 |
3. 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学习意识 | 第41页 |
4.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感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