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绪论(前言) | 第8-15页 |
1. 周仲瑛教授的“瘀热”新说—基于缺血性中风 | 第8-10页 |
2. 中医症候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发展 | 第10-11页 |
3. 瘀热证脑缺血大鼠模型的预建立 | 第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正文 | 第15-57页 |
第一章 凉血化瘀方及拆方对瘀热脑缺血大鼠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第15-2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5-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凉血化瘀方及拆方对瘀热脑缺血大鼠血液系统及凝血分子因子的影响 | 第29-3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凉血化瘀方及拆方对瘀热脑缺血大鼠血清中炎症分子因子的影响 | 第36-4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结果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凉血化瘀方的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影响 | 第44-5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综述 | 第5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