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钨矿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7页 |
| ·矿山概况 | 第10-11页 |
|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前人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 ·大吉山钨矿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构造应力场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1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19页 |
| ·区域成矿条件 | 第19-21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1-29页 |
| ·地层 | 第21页 |
| ·构造 | 第21-23页 |
| ·岩浆岩 | 第23-26页 |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26-29页 |
|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 | 第26-28页 |
| ·花岗岩型钽铌钨铍矿床 | 第28-29页 |
| 4 矿床构造研究及容矿裂隙成因机制探讨 | 第29-42页 |
| ·大吉山峰断层的形成时间及性质 | 第29-32页 |
| ·大吉山峰断层的形成时间 | 第29-30页 |
| ·大吉山峰断层的运动学性质 | 第30-32页 |
| ·容矿裂隙的特征及构造主应力方向复原 | 第32-37页 |
| ·容矿裂隙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 ·容矿裂隙产状测量及构造主应力方向复原 | 第33-37页 |
| ·容矿裂隙成因机制探讨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5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42-53页 |
|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 ·模拟区域的选择 | 第43-44页 |
| ·最大主应力方向的确定 | 第44页 |
| ·差应力值测试和估算 | 第44-46页 |
| ·岩石物性参数的测试 | 第46-47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数值模拟 | 第4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 第49-51页 |
| ·差应力等值线图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6 北组深部及东部成矿预测 | 第53-59页 |
| ·北组深部预测区成矿预测 | 第53-54页 |
| ·北组深部预测区容矿裂隙发育条件 | 第53页 |
| ·北组深部岩体形态与矿脉延深 | 第53-54页 |
| ·东部预测区成矿预测 | 第54-58页 |
| ·北组深部预测区容矿裂隙发育条件 | 第55页 |
| ·地层岩性对成矿的影响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59-61页 |
| 8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76页 |
| 1. 构造差应力值测试数据表(共17 件) | 第65-70页 |
| 2. 共轭剪节理产状测量数据(共452 个) | 第70-74页 |
| 3. 岩石物性参数测试数据(1 组) | 第74-75页 |
| 4.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
| 5.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