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产科病论文--产后论文

耳穴贴压促进产后泌乳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11-16页
 一、现代医学对产后缺乳的研究第11-13页
  (一) 产后缺乳的定义第11页
  (二) 乳房发育及乳汁分泌的机制和产后缺乳的病因及影响因素第11-13页
   1、乳房发育及乳汁分泌的机制第11页
   2、产后缺乳的病因第11-12页
   3、剖宫产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三) 产后缺乳的处理措施第13页
 二、祖国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第13-16页
  (一) 传统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第13-14页
  (二) 现代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概述第14-16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16-28页
 一、研究方法第16-19页
  (一) 一般资料第16页
  (二) 病例选择标准第16-17页
   1.中医体质分型第16-17页
   2.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第17页
  (三) 研究方法第17页
   1、分组方法第17页
   2、干预措施第17页
  (四) 观察方法第17-18页
  (五) 疗效评定标准第18页
   1、产妇泌乳始动时间第18页
   2、泌乳量第18页
  (六) 统计学处理第18-19页
 二、临床研究结果第19-22页
  (一) 基线资料第19页
  (二) 研究结果第19-21页
   1、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比较第19页
   2、两组泌乳后3天新生儿的尿、便次数情况分析第19-20页
   3、两组的泌乳量比较第20页
   4、两组产后42天新生儿体重比较第20-21页
   5、两组发生产后缺乳的情况比较第21页
  (三) 安全性检测第21-22页
   1.安全性检测第21页
   2.不良反应第21-22页
 三、讨论第22-27页
  (一)、中医体质学说及气虚质、气郁质与产后缺乳的相关性第22-23页
  (二)、据证立法及组方依据第23-24页
  (三)、本研究的疗效分析第24-27页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7-28页
结语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2页
附录第32-33页
致谢第33页

论文共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四君子汤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