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一、现代医学对产后缺乳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一) 产后缺乳的定义 | 第11页 |
(二) 乳房发育及乳汁分泌的机制和产后缺乳的病因及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乳房发育及乳汁分泌的机制 | 第11页 |
2、产后缺乳的病因 | 第11-12页 |
3、剖宫产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三) 产后缺乳的处理措施 | 第13页 |
二、祖国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 第13-16页 |
(一) 传统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 第13-14页 |
(二) 现代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概述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6-2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6-17页 |
1.中医体质分型 | 第16-17页 |
2.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分组方法 | 第17页 |
2、干预措施 | 第17页 |
(四) 观察方法 | 第17-18页 |
(五)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页 |
1、产妇泌乳始动时间 | 第18页 |
2、泌乳量 | 第18页 |
(六) 统计学处理 | 第18-19页 |
二、临床研究结果 | 第19-22页 |
(一) 基线资料 | 第19页 |
(二) 研究结果 | 第19-21页 |
1、两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 第19页 |
2、两组泌乳后3天新生儿的尿、便次数情况分析 | 第19-20页 |
3、两组的泌乳量比较 | 第20页 |
4、两组产后42天新生儿体重比较 | 第20-21页 |
5、两组发生产后缺乳的情况比较 | 第21页 |
(三) 安全性检测 | 第21-22页 |
1.安全性检测 | 第21页 |
2.不良反应 | 第21-22页 |
三、讨论 | 第22-27页 |
(一)、中医体质学说及气虚质、气郁质与产后缺乳的相关性 | 第22-23页 |
(二)、据证立法及组方依据 | 第23-24页 |
(三)、本研究的疗效分析 | 第24-27页 |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附录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