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形成及其运用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3-21页 |
| 1.有关三阴三阳的起源 | 第13-16页 |
| ·哲学起源说 | 第13-15页 |
| ·古代哲学思维结果说 | 第13-14页 |
| ·《周易》来源说 | 第14-15页 |
| ·八卦阴阳转化说 | 第14页 |
| ·爻的阴阳概念说 | 第14页 |
| ·十二消息卦来源说 | 第14页 |
| ·河图洛书来源说 | 第14-15页 |
| ·两仪四象说 | 第15页 |
| ·太极阴阳曲线说 | 第15页 |
| ·卦爻位象变化说 | 第15页 |
| ·天文学起源说 | 第15-16页 |
| ·时空结构 | 第15-16页 |
| ·月象节律 | 第16页 |
| 2.三阴三阳概念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与阴阳关系的研究 | 第16页 |
| ·等同说 | 第16页 |
| ·先后说 | 第16页 |
| ·并存说 | 第16页 |
| ·三阴三阳的数理量化研究 | 第16-17页 |
| ·与开阖枢关系的研究 | 第17页 |
| ·脏腑经络说 | 第17页 |
| ·新陈代谢说 | 第17页 |
| ·内外空间说 | 第17页 |
| ·三阴三阳标本关系的研究 | 第17页 |
| ·与气化学说的关系 | 第17-18页 |
| ·三阴三阳太极模式的研究 | 第18页 |
| 3.三阴三阳的运用研究 | 第18-21页 |
| ·在《内经》中的运用 | 第18页 |
| ·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 第18-19页 |
| ·在运气学说中的运用 | 第19页 |
| ·在临床中的运用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内经》三阴三阳学说 | 第21-40页 |
| 1.三阴三阳的形成 | 第21-31页 |
| ·三阴三阳是量的多少 | 第21页 |
| ·三阴三阳中势的盛衰 | 第21-22页 |
| ·不同于阴阳的三阴三阳是天地阴阳 | 第22-23页 |
| ·阳明、厥阴的来源 | 第23-24页 |
| ·由《素问·脉解篇》揭示的三阴三阳图形 | 第24-25页 |
| ·《素问·脉解篇》与十二消息卦 | 第25-27页 |
| ·《素问·脉解篇》并非足三阴三阳脉候 | 第26-27页 |
| ·阳明在午(四象方位属心)的意义 | 第27页 |
| ·阳明与太阴的关系 | 第27页 |
| ·《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素问·脉解篇》的关系 | 第27-29页 |
| ·阳明、少阴、太阴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 ·太阳与阳明何者为三阳 | 第30页 |
| ·试解"人气"之所在 | 第30-31页 |
| 2.三阴三阳特性的认识 | 第31-38页 |
| ·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对称关系) | 第31-32页 |
| ·阳明、厥阴与开合枢的关系(三角关系) | 第32-34页 |
| ·人迎、寸口脉与三阴三阳(上下关系) | 第34-35页 |
| ·标、本、中气与三阴三阳(上下关系) | 第35-37页 |
| ·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左右关系) | 第37-38页 |
| 3.为何三阴三阳的图形要用方图,而不用圆图 | 第38-40页 |
| 第三部分 《内经》三阴三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 第40-61页 |
| 1.说明阴阳消长的关系 | 第40页 |
| 2.用以命名人体十二经脉 | 第40-41页 |
| 3.代表五脏六腑 | 第41页 |
| 4.形容脉象 | 第41页 |
| 5.说明外感热病与张仲景伤寒的关系 | 第41页 |
| 6.在运气学说中的运用 | 第41-58页 |
| ·六气主客的三阴三阳及其运用 | 第41-45页 |
| ·六气主气可以搭配脉诀 | 第41-45页 |
| ·六气客气的涵义 | 第45页 |
| ·南北政与三阴三阳 | 第45-48页 |
| ·六气司天、在泉其数字的来由及其运用 | 第48-55页 |
| ·客气六气的循环 | 第55-58页 |
| 7.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 第58-61页 |
| ·与《内经》的关系 | 第58-59页 |
| ·气化学派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