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43页 |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机制 | 第15-19页 |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第15-19页 |
·饲养管理不当 | 第15-16页 |
·遗传因素 | 第16页 |
·异常乳头 | 第16页 |
·病原体感染 | 第16-19页 |
·奶牛乳房炎的防御机制 | 第19-22页 |
·物理性防御机制 | 第19页 |
·乳中的抑菌性物质 | 第19-20页 |
·乳腺的细胞免疫机制 | 第20-21页 |
·乳腺的体液免疫机制 | 第21-22页 |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 第22-25页 |
·抗生素治疗 | 第22-23页 |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 第23页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3页 |
·细胞因子 | 第23-24页 |
·抗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复合卵黄抗体(IgY) | 第24-25页 |
2. 卵黄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结构及性质 | 第26-29页 |
·卵黄抗体的结构 | 第26-27页 |
·IgY 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7-28页 |
·IgY 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卵黄抗体的提取 | 第29-30页 |
·卵黄免疫球蛋白(lgY)的应用 | 第30-36页 |
·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诊断方而的应用 | 第30-31页 |
·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进展 | 第31-32页 |
·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32-33页 |
·卵黄抗体做为添加剂的应用 | 第33-34页 |
·卵黄抗体做生物亲和配基的应用 | 第34-35页 |
·卵黄抗体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3页 |
试验部分 | 第43-76页 |
试验一 兰州某牛场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43-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试剂 | 第43页 |
·器材和培养基 | 第43-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和鉴定步骤 | 第44-49页 |
·LMT 检测方法 | 第44页 |
·采样 | 第44-45页 |
·细菌的鉴定步骤 | 第45-46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45页 |
·细菌涂片、染色、镜检 | 第45-46页 |
·生化试验 | 第46页 |
·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46-47页 |
·细菌培养特性鉴定 | 第46-47页 |
·细菌形态学的鉴定 | 第47页 |
·细菌生化鉴定 | 第47-49页 |
·凝固酶试验 | 第48页 |
·接触酶试验 | 第48-49页 |
·糖、醇发酵试验 | 第49页 |
·其他试验 | 第49页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49页 |
2 结果 | 第49-52页 |
·培养特性的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细菌形态学的鉴定 | 第50-51页 |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51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3 分析讨论 | 第52-55页 |
试验二 卵黄抗体的制备与分离纯化 | 第55-69页 |
引言 | 第55页 |
·材料 | 第55-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仪器 | 第55页 |
·药品 | 第55-56页 |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63页 |
·标准抗原和分离细菌抗原的制备 | 第56-57页 |
·致病力试验检测 | 第56-57页 |
·血清学分析 | 第57页 |
·抗原蛋白的制备 | 第57页 |
·抗原和佐剂的乳化 | 第57页 |
·免疫 | 第57-59页 |
·试验分组设计 | 第57-58页 |
·免疫剂量 | 第58页 |
·免疫程序 | 第58页 |
·采血和收蛋 | 第58-59页 |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分离 | 第59页 |
·卵黄抗体含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原理 | 第59-60页 |
·方法 | 第60页 |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纯度检测 | 第60-61页 |
·原理 | 第60-61页 |
·方法 | 第61页 |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IgY 效价 | 第61-63页 |
·原理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间接ELISA 实验程序 | 第63页 |
·结果 | 第63-68页 |
·致病力试验和血清学分析 | 第63-64页 |
·卵黄抗体含量测定 | 第64-66页 |
·卵黄抗体纯度测定 | 第66-67页 |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 IgY 效价 | 第67-68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68-69页 |
试验三.应用特异性卵黄抗体进行体外抑菌实验 | 第69-74页 |
引言 | 第69页 |
·仪器和药品 | 第69页 |
·仪器 | 第69页 |
·药品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70页 |
·特异性IgY 抑菌能力(固体培养基) | 第69-70页 |
·液体培养基比浊法 | 第70页 |
·最小抑菌浓度 | 第70页 |
·交叉抑菌实验 | 第70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70-74页 |
·固体培养基中特异性IgY 抑菌能力 | 第70-71页 |
·液体培养基中IgY 的抑菌曲线 | 第71-72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72-73页 |
·交叉抑菌结果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