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1 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分化 | 第11-12页 |
| ·认同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 ·社会认同的分化 | 第11-12页 |
| ·民族认同研究的由来 | 第12页 |
| 2 民族认同研究回顾 | 第12-17页 |
| ·民族认同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 ·民族认同维度的划分 | 第15-17页 |
| ·民族认同的功能 | 第17页 |
| 3 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问卷法 | 第17-18页 |
| ·实验法 | 第18页 |
| ·投射法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想 | 第20-23页 |
| 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 ·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问题 | 第20页 |
| ·民族认同的维度确定问题 | 第20-21页 |
| ·民族认同的量表使用问题 | 第21页 |
| ·缺少国家与民族双重认同的研究 | 第21页 |
| 2 本研究的设想与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 ·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民族认同的维度确定 | 第21-22页 |
| ·双重认同的研究视角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方案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民族认同问卷的编制 | 第23-33页 |
| 研究一: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23-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统计处理 | 第24页 |
| ·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 研究二: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29-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统计处理 | 第31页 |
| ·信度与效度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3-56页 |
|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 ·全体被试数据整体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3页 |
| ·数据在人口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 2 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及差异检验 | 第34-36页 |
| ·全体被试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各维度间的相关及差异检验 | 第34-35页 |
| ·人口变量上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及差异检验 | 第35-36页 |
| 3.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6-48页 |
| ·本民族认同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6-45页 |
| ·中华民族认同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5-48页 |
| 4 讨论 | 第48-56页 |
|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双重民族认同的整体特点 | 第48-51页 |
|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人口统计特点 | 第51-54页 |
|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人口统计特点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 1 结论 | 第56页 |
|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显著地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 | 第56页 |
|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双重认同间基本相互独立。 | 第56页 |
|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呈倒"V"型变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基本保持稳定。 | 第56页 |
| 2 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 第56-58页 |
|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相辅相成,而不矛盾 | 第56-57页 |
| ·继续注重少数民族精英的民族认同教育 | 第57页 |
| ·开展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思想意向等方面的研究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