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运行能效及其改善措施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0页 |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现状 | 第10-11页 |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管理与运行状况 | 第11-13页 |
·设计现状 | 第11-12页 |
·管理现状 | 第12页 |
·运行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国内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本课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空调系统构成及相互耦合关系研究 | 第18-30页 |
·中央空调系统 | 第18-19页 |
·中央空调概念 | 第18页 |
·空调系统分类 | 第18-19页 |
·冷热源系统 | 第19-21页 |
·冷热源的组合方式及特点 | 第19-20页 |
·冷却水系统 | 第20-21页 |
·冷冻水系统 | 第21-23页 |
·开式和闭式 | 第21页 |
·定流量和变流量 | 第21-22页 |
·一次泵和二次泵 | 第22-23页 |
·风系统 | 第23页 |
·空调系统各构成设备的相互耦合分析 | 第23-28页 |
·水量 | 第23-26页 |
·水温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与自控分析 | 第30-50页 |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基本现状 | 第30-36页 |
·夏热冬暖地区 | 第30-34页 |
·夏热冬冷地区 | 第34-36页 |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第36-47页 |
·冷水机组 | 第37-39页 |
·水泵 | 第39-44页 |
·冷却塔 | 第44-45页 |
·空调末端 | 第45-47页 |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现状分析 | 第47-49页 |
·暖通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现状 | 第47-48页 |
·暖通自动控制系统实际运行现状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换热器污垢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0-76页 |
·换热器污垢形成的机理及影响 | 第50-52页 |
·形成机理 | 第50页 |
·污垢对冷水机组的影响 | 第50-52页 |
·换热器介绍 | 第52-58页 |
·换热器的型式 | 第52-56页 |
·冷凝器的热工计算 | 第56-58页 |
·冷凝器污垢对冷水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 第58-75页 |
·工程概况 | 第58-59页 |
·测试方案 | 第59-60页 |
·性能影响分析 | 第60-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提高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的技术措施 | 第76-82页 |
·空调系统能效评价指标介绍 | 第76-78页 |
·从设计上提高运行能效 | 第78-79页 |
·设备选型 | 第78页 |
·适当降低室内设计要求 | 第78页 |
·大流量小温差系统 | 第78-79页 |
·从管理上提高运行能效 | 第79页 |
·制定能源管理制度 | 第79页 |
·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 第79页 |
·从运行上提高能效 | 第79-81页 |
·合理调节新风比 | 第79-80页 |
·变水量系统 | 第80页 |
·热回收技术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提高空调系统运行能效的案例分析 | 第82-103页 |
·工程概述 | 第82-84页 |
·建筑基本信息 | 第82页 |
·空调系统 | 第82-84页 |
·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DEER) | 第84-85页 |
·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计算分析 | 第84-85页 |
·技术措施 | 第85页 |
·主机运行效率(COP) | 第85-87页 |
·主机配置合理性分析 | 第85-86页 |
·主机质量的分析 | 第86-87页 |
·技术措施 | 第87页 |
·空调系统能耗系数(CEC/AC) | 第87-96页 |
·CEC/AC 评价方法的构成 | 第88页 |
·评价方法使用特点和条件 | 第88-89页 |
·假想全年空调负荷 | 第89-92页 |
·空调通风系统全年能耗量 | 第92-93页 |
·空调能源消耗系数计算 | 第93-94页 |
·技术措施 | 第94-96页 |
·空调系统运行能效比(SOEER) | 第96-102页 |
·SOEER 分析 | 第97-99页 |
·技术措施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