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含义和内容 | 第10-13页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含义 | 第10页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内容 | 第10-13页 |
2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3-20页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现状 | 第13-16页 |
·侵害排除和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13页 |
·侵害排除责任方式的适用状况 | 第13-14页 |
·损害赔偿责任方式的适用状况 | 第14-16页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问题分析 | 第16-20页 |
·侵害排除责任方式的适用困难 | 第16-17页 |
·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具有局限性 | 第17-20页 |
3 外国环境侵权责任方式的借鉴 | 第20-29页 |
·侵害排除责任方式 | 第20-23页 |
·英国美国部分排除侵害和代替性赔偿 | 第20页 |
·德国的衡量补偿请求权 | 第20-21页 |
·日本的忍受限度理论 | 第21-23页 |
·损害赔偿责任方式 | 第23-29页 |
·惩罚性赔偿责任方式 | 第23-25页 |
·英美德日普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 | 第25-26页 |
·赔偿社会化机制健全 | 第26-29页 |
4 环境侵权侵害排除责任方式的完善 | 第29-33页 |
·利益衡量原则的确立 | 第29-31页 |
·利益衡量的含义 | 第29页 |
·利益衡量的标准 | 第29-31页 |
·利益衡量的结果 | 第31页 |
·立法建议 | 第31-33页 |
·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31页 |
·立法设想 | 第31-33页 |
5 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方式的拓展 | 第33-46页 |
·惩罚性赔偿责任方式的引入 | 第33-37页 |
·惩罚性赔偿的内容及特征 | 第33-34页 |
·惩罚性赔偿方式的适用条件 | 第34-35页 |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例外 | 第35页 |
·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标准 | 第35-36页 |
·立法建议 | 第36-37页 |
·确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 | 第37-41页 |
·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 | 第37-38页 |
·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支持 | 第38-39页 |
·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39-40页 |
·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 | 第40-41页 |
·赔偿责任方式社会化机制的建立 | 第41-46页 |
·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的内容 | 第41页 |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 第41-45页 |
·立法构想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