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4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1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地层格架与构造解释研究 | 第17-30页 |
·地层格架研究 | 第17-21页 |
·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17-18页 |
·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井震联合确定地层组的分层界面 | 第18-19页 |
·旋回分级控制和井间详细对比确定大磨拐河组内砂组的分层界面 | 第19-21页 |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 第21-25页 |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 第21-22页 |
·地震反射层波组特征 | 第22-23页 |
·断层解释与组合 | 第23-25页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25-30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5页 |
·乌东斜坡断裂构造特征 | 第25-28页 |
·大磨拐河组地层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沉积体系特征分析 | 第30-41页 |
·沉积体系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 第31-38页 |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 第31-32页 |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2-34页 |
·网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4-36页 |
·湖泊体系 | 第36-38页 |
·利用地震相总结沉积体系平面分布规律 | 第38-41页 |
·地震相类型及分布范围 | 第38-39页 |
·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储层地震预测 | 第41-55页 |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1-42页 |
·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 | 第42-55页 |
·资料分析与研究思路 | 第42-43页 |
·测井曲线预处理 | 第43-45页 |
·地层岩性测井敏感性分析 | 第45-46页 |
·反演方法及过程 | 第46-52页 |
·砂岩储层预测研究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55-58页 |
·生储盖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烃源岩的发育和分布特征 | 第55页 |
·储盖组合及储层物性特征 | 第55-56页 |
·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 第56-57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56页 |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 第56-57页 |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9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详细摘要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