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课题的选择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21页 |
·岩石基本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有效应力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岩石与水耦合作用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变形与损伤特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岩石损伤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2 实验方法与小波去噪 | 第24-38页 |
·实验内容 | 第24-29页 |
·岩石强度实验 | 第24-25页 |
·岩石蠕变实验 | 第25-26页 |
·循环载荷实验 | 第26-29页 |
·实验设备 | 第29-31页 |
·MTS815 岩石力学实验系统 | 第29-30页 |
·RLW-2000M 微机控制煤岩流变仪 | 第30-31页 |
·岩样的采集与制备 | 第31-34页 |
·岩样采集 | 第31-32页 |
·试件制备 | 第32-34页 |
·应力-应变曲线的小波去噪 | 第34-37页 |
·小波去噪原理 | 第34-35页 |
·小波去噪函数选取 | 第35页 |
·小波去噪过程 | 第35页 |
·小波去噪结果评价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3 岩石的微结构与基本力学特性 | 第38-72页 |
·岩石的微结构特征 | 第38-43页 |
·孔隙性 | 第38-39页 |
·微结构的种类 | 第39页 |
·显微图像及基本物理性质 | 第39-43页 |
·单调加载条件下的变形特性 | 第43-53页 |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 第43-45页 |
·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点 | 第45-53页 |
·孔隙水压力作用时三轴压缩蠕变特性 | 第53-59页 |
·单调加载条件下的破坏机理 | 第59-69页 |
·强度准则 | 第59-66页 |
·破坏特征 | 第66-69页 |
·小结 | 第69-72页 |
4 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损伤特性 | 第72-128页 |
·循环轴向应力 | 第72-84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72-76页 |
·循环硬化和软化 | 第76-81页 |
·破坏特征 | 第81页 |
·疲劳损伤特性 | 第81-84页 |
·循环围压 | 第84-124页 |
·围压-应变曲线 | 第84-96页 |
·循环硬化和软化 | 第96-114页 |
·破坏特征 | 第114-116页 |
·疲劳损伤特性 | 第116-124页 |
·小结 | 第124-128页 |
5 周期充水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损伤特性 | 第128-182页 |
·变形特性 | 第128-160页 |
·孔隙水压力—应变曲线 | 第128-143页 |
·循环硬化和软化 | 第143-160页 |
·变形滞后特性 | 第160-172页 |
·变形滞后曲线 | 第162-163页 |
·变形滞后相位差 | 第163-172页 |
·疲劳破坏特征 | 第172-173页 |
·疲劳损伤特性 | 第173-178页 |
·小结 | 第178-182页 |
6 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损伤模型 | 第182-208页 |
·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 | 第182-186页 |
·静水压作用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 第186-194页 |
·损伤本构模型建立 | 第187-188页 |
·参数确定 | 第188-189页 |
·损伤本构模型验证 | 第189-193页 |
·模型讨论 | 第193-194页 |
·周期充水作用下岩石疲劳损伤模型 | 第194-205页 |
·损伤模型建立 | 第194-196页 |
·参数确定 | 第196-198页 |
·损伤模型验证 | 第198页 |
·影响因素讨论 | 第198-203页 |
·失稳破坏预测 | 第203-205页 |
·小结 | 第205-20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208-212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208-21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10-211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6页 |
附录 | 第226-227页 |
A.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26-227页 |
B. 博士学习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27页 |
C. 博士学习期间专利申请情况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