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废水络合萃取处理技术及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稀浓度醋酸废水的来源 | 第9页 |
·稀溶液醋酸废水处理方法概况 | 第9-14页 |
·中和法 | 第9页 |
·合成醋酸盐法 | 第9页 |
·精馏法 | 第9-11页 |
·酯化法 | 第11-12页 |
·吸附法 | 第12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2页 |
·液膜法 | 第12-13页 |
·渗透汽化的膜分离法 | 第13页 |
·电渗析法 | 第13页 |
·液-液萃取法 | 第13-14页 |
·醋酸分离方法比较 | 第14-15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实验所用材料 | 第17-18页 |
·醋酸稀废水的来源 | 第17页 |
·实验主要化学试剂 | 第17页 |
·实验仪器仪器 | 第17-18页 |
·实验流程框图 | 第18页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逆流萃取实验方法 | 第18页 |
·测定废水中醋酸的实验 | 第18-19页 |
·糠醛的测定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40页 |
·络合萃取剂体系的确定 | 第20-23页 |
·络合萃取剂的筛选 | 第20-22页 |
·稀释剂的筛选试验 | 第22页 |
·助溶剂的选择试验 | 第22-23页 |
·单因素变化对醋酸络合萃取平衡过程的影响 | 第23-30页 |
·平衡萃取时间的测定 | 第23-24页 |
·磺化煤油占有机相的体积比的确定 | 第24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24-26页 |
·相比的确定试验 | 第26页 |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水溶液中醋酸的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27-28页 |
·杂质对络合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28页 |
·盐析效应对络合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28-29页 |
·搅拌速度对分配比的影响 | 第29-30页 |
·正交实验各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30-33页 |
·多级萃取 | 第33-39页 |
·萃取方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萃取设备 | 第34-35页 |
·萃取级数的确定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醋酸稀溶液萃取机理分析 | 第40-46页 |
·萃取类型的判断 | 第40页 |
·萃取剂作用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萃取物的结构判断 | 第41-45页 |
·平衡络合数的计算模型 | 第41页 |
·确定萃合物组成的方法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负载有机相的再生研究 | 第46-54页 |
·负载溶剂的反萃实验方法 | 第47页 |
·反萃剂的确定 | 第47-48页 |
·单因素对反萃过程的影响 | 第48-51页 |
·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48页 |
·反萃剂浓度对反萃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油相中醋酸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反萃液中初始醋酸钠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试验法对负载有机相预测反萃级数 | 第51页 |
·反萃液结晶 | 第51-52页 |
·再生后萃取剂效果验证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实际废水的实验及经济分析 | 第54-56页 |
·实际废水实验 | 第54-55页 |
·从稀溶液中萃取醋酸的工艺流程图 | 第54页 |
·醋酸钠的质量分析结果 | 第54-55页 |
·经济估算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