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45页 |
·锂离子电池 | 第9-14页 |
·电池的发展过程 | 第9-10页 |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0-11页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第13-14页 |
·我国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必要性 | 第14页 |
·碳基负极材料 | 第14-28页 |
·负极材料的分类 | 第14-15页 |
·碳负极材料 | 第15-28页 |
·非碳基负极材料 | 第28-31页 |
·氮化物体系 | 第28页 |
·硅及硅化物体系 | 第28-29页 |
·锡基材料 | 第29-30页 |
·新型合金 | 第30页 |
·钛的氧化物 | 第30页 |
·纳米氧化物负极材料 | 第30-31页 |
·其他负极材料 | 第31页 |
·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结论 | 第31-33页 |
·本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本文的主要测试手段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5页 |
第2 章 以秸秆为原料的微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 第45-63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微孔碳材料的制备 | 第46-47页 |
·原料试剂 | 第46页 |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产物表征以及讨论 | 第47-56页 |
·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 | 第47-48页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48-50页 |
·ESR 波谱分析 | 第50-51页 |
·X-ray 粉末衍射测试与分析 | 第51-52页 |
·N_2吸附和TEM测试分析 | 第52-54页 |
·微孔碳材料形成机理 | 第54页 |
·活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气体储藏性质 | 第56-58页 |
·氢气储藏性质 | 第56-57页 |
·CO_2和CH_4储藏性质 | 第57-58页 |
·小节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第3 章 以稻秆为原料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 第63-79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第64-65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64页 |
·实验过程 | 第64-65页 |
·产物表征以及讨论 | 第65-70页 |
·X-ray 粉末衍射测试分析 | 第65-66页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SEM、TEM 和N_2吸附测试分析 | 第67-69页 |
·多孔碳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69页 |
·活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碳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第70-73页 |
·碳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第70-72页 |
·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72-73页 |
·小节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第4 章 以松针为原料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79-95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第80-81页 |
·原料试剂 | 第80页 |
·实验过程 | 第80-81页 |
·产物表征以及讨论 | 第81-87页 |
·N_2吸附及TEM 分析 | 第81-82页 |
·拉曼和红外光谱分析 | 第82-85页 |
·原料结构对多孔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85-86页 |
·KOH/C、活化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86-87页 |
·碳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第87-88页 |
·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88-91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88-89页 |
·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89-91页 |
·小节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5 章 可控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SnO_2微球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95-111页 |
·引言 | 第95页 |
·SnO_2微球的制备 | 第95-97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95-96页 |
·实验过程 | 第96-97页 |
·产物表征以及讨论 | 第97-104页 |
·X-ray 粉末衍射测试分析 | 第97-98页 |
·SEM 和TEM 测试与分析 | 第98-101页 |
·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101-104页 |
·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104-105页 |
·小节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6 章 总结 | 第111-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中文摘要 | 第116-118页 |
Abstract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