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质谱色谱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提要第1-8页
第1章 绪论第8-11页
   ·课题来源第8页
   ·课题背景第8-9页
   ·所做工作第9页
   ·论文结构第9-11页
第2章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第11-27页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第11页
   ·系统的业务流程第11-12页
   ·系统模块设计第12-13页
   ·系统层次设计第13-14页
   ·系统的详细设计第14-19页
     ·数据部分第14-17页
     ·业务逻辑第17-18页
     ·数据转换和谱库检索第18-19页
   ·模块间的关系第19-22页
     ·模块的交互第19页
     ·系统内部命令消息的传递第19-20页
     ·数据流传递第20-21页
     ·类之间的交互示意图第21-22页
   ·数据处理功能的比较第22-27页
第3章 系统的实现第27-33页
   ·数据模型的实现第27-28页
     ·数据的再现形式第27页
     ·主要组成类第27页
     ·类功能说明第27-28页
   ·数据处理模型的实现第28-30页
     ·业务逻辑的实现第28-29页
     ·主要组成类第29页
     ·类功能说明第29-30页
   ·谱库检索的实现第30-31页
   ·命令的组织方式第31页
   ·数据的显示方式第31-33页
第4章 色质联用数据的主要处理方法第33-41页
   ·阈值(Threshold)的设置第33页
   ·谱图的识别第33-35页
     ·峰的检测第33-34页
     ·重叠峰的识别第34-35页
     ·肩峰的识别第35页
     ·基线的建立第35页
   ·扣除本底和归一化第35-36页
   ·提取离子峰第36页
   ·GC-MS的定性分析第36-37页
   ·定量计算方法第37-38页
   ·手动较正峰第38-41页
第5章 数据的编解码第41-43页
   ·什么是BASE64第41页
   ·为什么使用BASE64第41页
   ·BASE64使用方法第41-43页
第6章 系统的通信第43-56页
   ·通信总述第43页
   ·串口通信第43-47页
     ·硬件要求第43页
     ·软件实现第43-47页
   ·网络通信第47-51页
     ·硬件要求第47页
     ·软件实现第47-51页
   ·重叠I/O模型第51-52页
     ·总述第51页
     ·事件通知第51-52页
   ·通信用户层协议的编制与数据格式第52-56页
     ·总述第52-53页
     ·协议编制原则第53页
     ·数据报文格式第53-54页
     ·关于校验码的说明第54页
     ·错误处理第54-56页
第7章 设计模式的应用第56-63页
   ·什么是模式第56页
   ·适配器模式第56-59页
     ·作用第56-57页
     ·动机第57页
     ·适用环境第57页
     ·结构第57-58页
     ·应用第58-59页
   ·外观模式第59-61页
     ·作用第59页
     ·动机第59页
     ·适用环境第59-60页
     ·结构第60页
     ·应用第60-61页
   ·观察者模式第61-63页
     ·作用第61页
     ·动机第61页
     ·适用环境第61页
     ·结构第61-62页
     ·应用第62-63页
第8章 基于COM的设计第63-69页
   ·动态链接库第63-65页
     ·概念第63页
     ·分类第63-64页
     ·优点第64页
     ·不足第64-65页
   ·COM组件对象模型第65-68页
     ·为什么采用COM模型第65页
     ·什么是COM第65-66页
     ·COM库的作用第66-68页
   ·应用第68-69页
第9章 总结第69-70页
   ·主要工作的总结第69页
   ·继续研究的方向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导师简介第73-74页
作者简介第74-75页
摘要第75-77页
Abstract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中文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研究
下一篇:静态手写签名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