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14页 |
第一部份 病因病机 | 第14-21页 |
一、先天禀赋不足,五脏六腑虚损 | 第14-17页 |
1. 病本责肾,且以阴虚火旺为主 | 第14-15页 |
2. 疮疡瘀热,究之于心 | 第15页 |
3. 上下交损,求之于脾 | 第15-16页 |
4. 气火风阳,论之于肝 | 第16-17页 |
5. 痰湿水饮,取于三焦 | 第17页 |
二、瘀毒为标,风火痰湿瘀互患 | 第17-18页 |
三、病机关键为肾虚瘀毒 | 第18-19页 |
四、小结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证治经验 | 第21-30页 |
一、益肾化毒为治疗大法,狼疮静为常用基本方 | 第21-22页 |
二、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灵活变通而不拘泥 | 第22-24页 |
1. 急则治标,重在清热凉血解毒,兼用祛风通络蠲痹 | 第22-23页 |
2. 缓则治本,紧扣益肾健脾养肝,佐以滋阴益气养血 | 第23-24页 |
3. 病证多变,药随证转应病机 | 第24页 |
三、衷中参西,辨证为主结合辨病 | 第24-29页 |
1. 肾损害 | 第24-26页 |
2. 肝损害 | 第26-28页 |
3. 肺损害 | 第28页 |
4. 心损害 | 第28页 |
5. 脑损害 | 第28-29页 |
四、小结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红斑狼疮各种临床主要症状的辨治经验 | 第30-44页 |
一、发热 | 第30-34页 |
1. 外感诱发 | 第30-31页 |
2. 内伤发热 | 第31-34页 |
3. 小结 | 第34页 |
二、红斑、皮疹、脱发 | 第34-36页 |
1. 血热瘀滞,阴伤毒蕴证 | 第35页 |
2. 肝肾亏虚,瘀热毒蕴证 | 第35页 |
3. 小结 | 第35-36页 |
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第36-37页 |
1. 阴虚内热证 | 第36页 |
2. 气血两亏证 | 第36页 |
3. 随证加减 | 第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四、关节疼痛 | 第37-39页 |
1. 风邪痹络,肾虚瘀毒证 | 第37页 |
2. 风湿热痹,络热阴伤证 | 第37页 |
3. 阴阳两虚,寒湿痹阻证 | 第37-38页 |
4. 阴虚络滞,风热痹阻证 | 第38页 |
5. 随证加减 | 第38-39页 |
6. 小结 | 第39页 |
五、雷诺现象 | 第39-40页 |
1. 阴虚内热血滞证 | 第39页 |
2. 阳虚寒凝络滞证 | 第39-40页 |
3. 随证加减 | 第40页 |
4. 小结 | 第40页 |
六、口眼干燥 | 第40-41页 |
1. 肺虚阴伤,燥痹络滞证 | 第40-41页 |
2. 阴阳两虚,瘀热络滞证 | 第41页 |
3. 随证加减 | 第41页 |
4. 小结 | 第41页 |
七、口腔溃疡 | 第41-44页 |
1. 心火亢旺,肾阴亏虚证 | 第42页 |
2. 脾胃湿热,血热毒蕴证 | 第42页 |
3. 肝经湿热,火毒内蕴证 | 第42页 |
4. 肾虚阴亏,热毒内蕴证 | 第42页 |
5. 阴阳两虚,龙火内亢证 | 第42-43页 |
6. 随证加减 | 第43页 |
7.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部分 病案解析 | 第44-62页 |
病案一 清肺利咽,益肾化瘀法治反复外感案 | 第44-45页 |
病案二 益肾养心,清热化瘀法治心悸便结案 | 第45-46页 |
病案三 益肾平肝,祛风通络法治身痛肝损案 | 第46-49页 |
病案四 益肾清化,活血通经法治闭经半年案 | 第49-51页 |
病案五 平肝熄风,清化痰瘀法治脑损癫痫案 | 第51-53页 |
病案六 益肾化瘀,清热利湿法撤减激素案 | 第53-55页 |
病案七 益肾清化,益气养血法升白细胞案 | 第55-57页 |
病案八 益肾养阴,温络化瘀法治雷诺征案 | 第57-59页 |
病案九 益肾清化,养血调经法撤减激素案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附: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第6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