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金融合作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区域金融合作的涵义及特征 | 第15-16页 |
·区域金融合作的原则和目标 | 第16-18页 |
·区域金融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 第16-17页 |
·区域金融合作的目标 | 第17-18页 |
·区域金融合作的内在机理 | 第18-19页 |
·区域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 | 第18页 |
·区域金融合作是区域产业分工的内在要求 | 第18-19页 |
·区域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 第19页 |
·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19-24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 | 第20-21页 |
·中共中央文献的有关精神 | 第21页 |
·西方经济学者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第3章 中部六省区域金融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中部与东部、西部、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24-28页 |
·银行业的发展状况 | 第24-26页 |
·证券业的发展状况 | 第26-27页 |
·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 第27-28页 |
·中部六省金融发展存在差异 | 第28-36页 |
·中部六省金融发展不平衡 | 第28-30页 |
·中部六省金融综合竞争力强弱不同 | 第30-33页 |
·中部六省金融联系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 第33-35页 |
·中部六省金融发展各具特色 | 第35-36页 |
·中部六省金融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 | 第36-38页 |
·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36页 |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 | 第36页 |
·地理位置和交通差异 | 第36-37页 |
·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两大城市圈的强大效应 | 第37-38页 |
第4章 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中部六省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38-41页 |
·经济条件良好 | 第38-39页 |
·开展合作的金融条件基本具备 | 第39-40页 |
·地理位置优越 | 第40-41页 |
·开展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行为主体合作意识淡薄 | 第41页 |
·区划壁垒重重 | 第41-42页 |
·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 第42-43页 |
第5章 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构建 | 第43-48页 |
·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43-44页 |
·坚持利益共享原则 | 第43页 |
·建立利益协调机构 | 第43-44页 |
·设计利益协调方式 | 第44页 |
·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44-46页 |
·各省地方政府信息交流系统 | 第45页 |
·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系统 | 第45页 |
·金融同业信息交流系统 | 第45页 |
·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共享系统 | 第45-46页 |
·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46-48页 |
·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防范 | 第46页 |
·中部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 | 第46-48页 |
第6章 开展中部六省区域金融合作的建议 | 第48-54页 |
·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 | 第48页 |
·加强区域金融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资本流动和聚集 | 第48-49页 |
·加快区域票据流通 | 第49页 |
·推动商业承兑票据发展 | 第49页 |
·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信息平台 | 第49-51页 |
·建立中部地区信息交流机制 | 第49-50页 |
·建立统一的中部地区征信体系 | 第50-51页 |
·构建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信息网 | 第51页 |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整合区域内的金融资源 | 第51-52页 |
·加强人才培养 | 第52页 |
·构建金融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