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倍频Nd:YAG激光诱发兔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机理研究 | 第13-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1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3-1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4-17页 |
·动物分组 | 第14页 |
·造模方法 | 第14-15页 |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15-17页 |
·眼底镜和FFA检查 | 第15页 |
·OCT检查 | 第15页 |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15-1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7-24页 |
·眼底镜检查结果 | 第17页 |
·FFA检查结果 | 第17-19页 |
·OCT检查结果 | 第19页 |
·HE染色结果 | 第19-20页 |
·VEGF染色结果 | 第20-21页 |
·bFGF染色结果 | 第21-22页 |
·CD34染色结果 | 第22页 |
·VEGF、bFGF、CD34染色结果横向比较 | 第22-23页 |
·电镜检查结果 | 第23-24页 |
4 讨论 | 第24-31页 |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选择 | 第24-25页 |
·观察指标及其方法选择 | 第25-27页 |
·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27-31页 |
·眼底及FFA的改变 | 第27页 |
·OCT的改变 | 第27-28页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28-31页 |
5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蛴螬提取物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 第32-6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32-3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造模方法 | 第34页 |
·动物分组、给药及治疗方法 | 第34-35页 |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第35-37页 |
·眼底镜和FFA检查 | 第35页 |
·OCT检查 | 第35-36页 |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6-3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7页 |
·眼底镜检查结果 | 第37-38页 |
·FFA检查结果 | 第38-39页 |
·OCT检查结果 | 第39-41页 |
·HE染色结果 | 第41-43页 |
·VEGF染色结果 | 第43-44页 |
·bFGF染色结果 | 第44-45页 |
·CD34染色结果 | 第45-46页 |
·VEGF、bFGF、CD34染色结果横向比较 | 第46-47页 |
·电镜检查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60页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方法的选择 | 第47-53页 |
·对中药蛴螬的认识及现代研究 | 第53-55页 |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55-56页 |
·观察指标选择 | 第56页 |
·眼底、FFA、OCT及病理组织学的改变 | 第56-58页 |
·VEGF、bFGF、CD34染色结果的改变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图 | 第67-73页 |
综述 | 第73-80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