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响线二次差值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桥梁的安全性问题与应对现状 | 第13-20页 |
·桥梁自身损伤引发的事故 | 第13-14页 |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 第14-19页 |
·人工巡检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页 |
·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直接利用各类设备的方法 | 第20-21页 |
·基于结构各类性能指标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21-29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本文内容和限制条件 | 第30-32页 |
·主要内容 | 第30页 |
·创新点 | 第30-31页 |
·限制条件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理想损伤识别指标的分步寻求 | 第32-66页 |
·损伤分类与分析 | 第32-33页 |
·理想的损伤识别指标和寻求路径 | 第33-34页 |
·对局部性指标——静力应变的研究 | 第34-51页 |
·基础知识 | 第34-35页 |
·适用于梁式桥结构的新方法 | 第35-37页 |
·说明 | 第37-38页 |
·算例 | 第38-42页 |
·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措施 | 第42-43页 |
·埋入式应变传感器的耐用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43-51页 |
·对半局部性指标——静力差分曲率的研究 | 第51-64页 |
·差分曲率及分析 | 第52-56页 |
·应用方式 | 第56页 |
·算例 | 第56-59页 |
·考虑实际结构特征的情况 | 第59-60页 |
·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措施 | 第60-61页 |
·新型高精度位移测量装置 | 第61-64页 |
·对整体性指标的初步研究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基于影响线二次差值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66-102页 |
·方法基础 | 第66-67页 |
·虚拟分割的概念 | 第66-67页 |
·方法要点 | 第67页 |
·基于竖向支座反力测量的方法 | 第67-89页 |
·竖向支座反力的测量 | 第67-68页 |
·理论分析 | 第68-78页 |
·应用方式 | 第78-79页 |
·算例 | 第79-89页 |
·基于局部点位移测量的方法 | 第89-101页 |
·理论分析 | 第90-97页 |
·应用方式 | 第97-98页 |
·算例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拓展 | 第102-130页 |
·竖向支座反力测量方法的拓展 | 第102-116页 |
·理想铰结情况下考虑实际结构特征 | 第102-104页 |
·考虑实际支撑情况 | 第104-114页 |
·卡车加载的情况 | 第114-116页 |
·局部点位移测量方法的拓展 | 第116-128页 |
·静定情况下考虑实际结构特征的情况 | 第116-117页 |
·两端固结的单跨梁情况 | 第117-120页 |
·两端实际支撑的单跨梁情况 | 第120-123页 |
·任意两对称点位移指标 | 第123-126页 |
·卡车加载的情况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应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 第130-146页 |
·关于指标使用的建议 | 第130页 |
·关于损伤的定量化 | 第130-131页 |
·增强识别微小损伤能力的措施 | 第131页 |
·对论文主要思路可行性的实验考查 | 第131-142页 |
·验证DIILMSD 指标可行性的实验 | 第132-136页 |
·验证DIILDSP 指标可行性的实验 | 第136-141页 |
·实验小结 | 第141-142页 |
·对桥梁损伤识别整体方案的建议 | 第142-145页 |
·方案要点 | 第142页 |
·方案构成 | 第142-145页 |
·方案特征 | 第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46-147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页 |
·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