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中文目录 | 第9-11页 |
英文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光学参量振荡简介 | 第13页 |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产生双光子态的理论模型 | 第17-39页 |
·腔的动态响应和腔损耗测量 | 第17-21页 |
·非线性光学过程和相位匹配 | 第21-27页 |
·非线性光学过程的麦克斯韦方程 | 第21-24页 |
·倍频的波耦合方程及其解 | 第24-25页 |
·光参量放大过程 | 第25-27页 |
·远低于阈值功率泵浦下的多模双光子对的产生和测量 | 第27-36页 |
·远低于阈值功率泵浦下的单模OPO输出光场的理论 | 第27-29页 |
·腔内多模光场的建立 | 第29-32页 |
·光场探测和量子统计关联函数 | 第32-34页 |
·多模OPO场的关联函数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多模双光子态的产生 | 第39-57页 |
·实验概述 | 第39-40页 |
·倍频系统 | 第40-45页 |
·光学参量振荡系统 | 第45-47页 |
·实验测量系统及实验数据 | 第47-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63页 |
·压缩真空的产生 | 第58-59页 |
·窄线宽预告式单光子源的产生 | 第59-62页 |
·多模双光子态中光子数分布概率的测量和泵浦功率的选取 | 第59-61页 |
·多模双光子态的滤波以及单光子源的制备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