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君特·格拉斯的生平和创作 | 第10-11页 |
二、沃尔克·施隆多夫的生平与创作 | 第11-12页 |
三、《铁皮鼓》及其同名电影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叙事内容的取舍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故事情节的变动 | 第14-17页 |
(一) 删节 | 第14-15页 |
(二) 改动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17-23页 |
(一) 奥斯卡 | 第17-20页 |
(二) 其他主要人物——“三角关系”与“二元对立”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场景的渲染 | 第23-27页 |
(一) 葬礼 | 第24-25页 |
(二) 战争 | 第25-26页 |
(三) 歌舞表演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叙事策略的借鉴与超越 | 第27-36页 |
第一节 叙事时间 | 第27-32页 |
(一) 时序 | 第28-29页 |
(二) 时长 | 第29-30页 |
(三) 时频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叙述者和叙事角度 | 第32-36页 |
(一) 叙述者 | 第32-34页 |
(二) 叙事角度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改编的效果 | 第36-46页 |
第一节 电影与小说的“通”与“异” | 第36-39页 |
(一) 两种相通的艺术 | 第36-37页 |
(二) 两种不同的艺术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内涵深蕴的改编 | 第39-46页 |
(一) 反讽的弱化 | 第40-43页 |
(二) 可接受性的增强 | 第43-44页 |
(三) 走向双赢 | 第44-45页 |
(四) 未竟的改编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