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引言 | 第9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制造业的发展 | 第9-11页 |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 第11页 |
·可重构制造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 第11-12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简介 | 第12-18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概念与哲理 | 第12-13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与其他制造模式的比较 | 第13-16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论文的主要架构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理论框架 | 第22-31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定义 | 第22-23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特点 | 第23-24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的体系结构 | 第24-30页 |
·组织结构重构 | 第24-26页 |
·过程重构 | 第26-27页 |
·加工系统重构 | 第27-28页 |
·产品重构 | 第28-29页 |
·信息平台重构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8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因素的介绍 | 第31-35页 |
·时间 | 第32页 |
·成本 | 第32-33页 |
·质量 | 第33-34页 |
·生产性能 | 第34页 |
·柔性 | 第34-35页 |
·环境 | 第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基于ElectreⅢ的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方案评价 | 第38-49页 |
·制造系统的评价方法及相互比较 | 第38-40页 |
·模糊评价方法ElectreⅢ的介绍 | 第40-43页 |
·级别优先关系 | 第40-41页 |
·ElectreⅢ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 第41-43页 |
·基于信息熵的指标权重确立 | 第43-44页 |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值的获取 | 第44-45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方案评价案例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运用Petri网对重构中时间、成本因素建模 | 第49-65页 |
·Petri网的介绍 | 第49-53页 |
·Petri网的描述方式 | 第50页 |
·基于Petri网的模型运行规则 | 第50-51页 |
·Petri网的发展 | 第51-53页 |
·运用Petri网对成本因素建模 | 第53-57页 |
·基本Petri网的定义 | 第53页 |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53页 |
·由生产流程图生成基本网的规则 | 第53-54页 |
·Petri网模型的重构规则 | 第54-57页 |
·算例研究 | 第57-63页 |
·时间因素的建模 | 第63-64页 |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研究总结 | 第65页 |
·未来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