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12-24页 |
·微生物的环境污染修复 | 第12-14页 |
·污染物生物修复 | 第12-13页 |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 第13-14页 |
·微生物在处理废气中的作用及应用 | 第13页 |
·微生物在处理工业废水中的作用及应用 | 第13-14页 |
·多环芳烃的污染及防治 | 第14-16页 |
·多环芳烃的治理研究 | 第14-15页 |
·微生物降解法 | 第14-15页 |
·吸附法 | 第15页 |
·光催化降解 | 第15页 |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5-16页 |
·重金属废水治理的研究与进展 | 第16-21页 |
·重金属废水的传统治理技术 | 第16-18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6-17页 |
·离子浮选法 | 第17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7页 |
·电解法 | 第17页 |
·膜分离技术 | 第17页 |
·光催化法 | 第17页 |
·吸附法 | 第17-18页 |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8-19页 |
·微生物吸附剂固定化 | 第19页 |
·重金属离子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碳糊电极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碳糊电极的发展 | 第21页 |
·碳糊电极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21-22页 |
·碳糊电极应用研究展望 | 第22-23页 |
·本文构思 | 第23-24页 |
第2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降解萘的动力学过程 | 第24-32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5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细菌生长的光谱曲线 | 第26-27页 |
·不同萘浓度下细菌生长的吸光度变化曲线 | 第27-28页 |
·细菌生长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估计 | 第28-30页 |
·萘的微生物降解程度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多壁碳纳米管固定细菌吸附溶液中Cu~(2+)的动力学研究 | 第32-41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细菌培养 | 第33页 |
·固体吸附剂的制备 | 第33页 |
·电极的修饰 | 第33-34页 |
·实验测定程序 | 第3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4-40页 |
·固定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表征 | 第34-35页 |
·铜在MES 修饰金电极上的伏安响应和工作曲线 | 第35-36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6-40页 |
·铜在两种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 | 第36-38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斑脱土修饰的碳离子液体电极方波伏安法同时测定痕量的铅和镉 | 第41-48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碳糊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42页 |
·测定程序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斑脱土修饰的碳离子液体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43页 |
·Pb~(2+) 和 Cd~(2+)在不同碳糊电极上的伏安响应 | 第43-4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斑脱土用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支持电解质和pH 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沉积电位的影响 | 第46页 |
·沉积时间的影响 | 第46页 |
·Pb~(2+)和Cd~(2+)的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 第46-47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有机物萘存在下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 Cr(Ⅵ)的研究 | 第48-56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9-50页 |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pH 值对Cr (Ⅵ)光催化还原的影响 | 第50-51页 |
·光照时间对Cr (Ⅵ)的光催化还原的影响 | 第51-52页 |
·光催化同时降解Cr (Ⅵ)与萘 | 第52-53页 |
·不同初始萘浓度对Cr (Ⅵ)光催化还原影响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