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预期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第17-19页 |
·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后向关联与前向关联 | 第19-20页 |
·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 | 第20-22页 |
·FDI的后向关联溢出效应研究 | 第22-31页 |
·FDI后向关联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 第22-26页 |
·FDI后向关联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FDI后向关联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28-30页 |
·研究述评 | 第30-31页 |
·FDI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理论的结合研究 | 第31-37页 |
·FDI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31-33页 |
·FDI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 第33-35页 |
·研究述评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 | 第37-52页 |
·FDI后向关联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制模型 | 第37-43页 |
·技术特征 | 第38-39页 |
·市场特征 | 第39-40页 |
·行业特征 | 第40-41页 |
·技术差距 | 第41-42页 |
·消化吸收能力 | 第42-43页 |
·FDI与本土企业建立后向关联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43-52页 |
·东道国外部环境 | 第44-47页 |
·内资部门特征 | 第47-49页 |
·外资部门特征 | 第49-52页 |
第四章 FDI后向关联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溢出效应存在性检验 | 第52-68页 |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52-55页 |
·研究对象 | 第52-53页 |
·数据来源 | 第53-55页 |
·研究方法 | 第55-58页 |
·估计模型的设定 | 第58-63页 |
·因变量的设计 | 第59-61页 |
·自变量的设计 | 第61-63页 |
·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存在性检验 | 第63-68页 |
·估计方法的选择 | 第63-65页 |
·估计结果的分析 | 第65-68页 |
第五章 FDI后向关联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68-97页 |
·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变量的设计及假设 | 第69-77页 |
·技术特征 | 第69-70页 |
·市场特征 | 第70-71页 |
·行业特征 | 第71-74页 |
·技术差距 | 第74-76页 |
·消化吸收能力 | 第76-77页 |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77-91页 |
·技术特征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 | 第77-81页 |
·市场特征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 | 第81-85页 |
·行业特征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 | 第85-88页 |
·技术差距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 | 第88-91页 |
·消化吸收能力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 | 第91页 |
·实证结果分析与政策启示 | 第91-97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1-93页 |
·政策启示 | 第93-97页 |
第六章 FDI与本土企业建立后向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97-127页 |
·问卷设计和调研 | 第97-98页 |
·问卷设计 | 第97页 |
·调研活动的开展 | 第97-98页 |
·研究方法 | 第98-100页 |
·Logistic回归 | 第98-100页 |
·列联表分析 | 第100页 |
·数据分析与检验 | 第100-121页 |
·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00-101页 |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101-103页 |
·建立后向关联的影响因素检验 | 第103-109页 |
·采购来源分析 | 第109-114页 |
·援助方式分析 | 第114-121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21-127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政策启示 | 第122-12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7-12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28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1-14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