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从藏象理论探讨老年心脑同治的理论基础 | 第13-32页 |
一、心脑相关性探讨的指导思想 | 第13-18页 |
(一) 藏象理论是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3-14页 |
(二) 五行学说是藏象理论的思维方法 | 第14-16页 |
(三) 藏象理论下的心与脑 | 第16-18页 |
二、心脑共病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 | 第18-20页 |
(二) 神是心脑相关的外在表现 | 第20-21页 |
三、老年心脑同治辨证分析 | 第21-30页 |
(一) 病机分析 | 第21-27页 |
(二) 病位分析 | 第27-30页 |
(三) 辨证分型 | 第30页 |
四、心脑同治理论的临床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回顾性研究——老年心脑共病中医证候分析 | 第32-42页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第32-34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4页 |
二、老年心脑共病比例分析 | 第34-35页 |
三、老年心脑共病中医证候分析 | 第35-40页 |
(一) 性别与年龄 | 第36页 |
(二) 年龄与证候 | 第36-37页 |
(三) 证候之间 | 第37-38页 |
(四) 性别与证候 | 第38-39页 |
(五) 心脑共病病史与证候 | 第39页 |
(六) 卒中史与证候 | 第39-40页 |
(七) 胸痹史与证候 | 第40页 |
四、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部分 前瞻性研究——益气心脑宁治疗老年心脑共病的研究 | 第42-67页 |
一、资料与诊断标准 | 第42-49页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42页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2-44页 |
(三)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第44页 |
(四)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44-45页 |
(五) 中医症状记分标准 | 第45-4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49-50页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第49页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第49-50页 |
(三) 病例剔出标准 | 第50页 |
(四) 病例脱落标准 | 第50页 |
三、治疗及观察方法 | 第50-52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50-51页 |
(二) 观察项目与指标 | 第51-52页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第52-53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52页 |
(二) 神经系统疗效判定标准 | 第52页 |
(三) 循环系统疗效判定标准 | 第52-53页 |
(四)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53页 |
(五) 统计学方法 | 第53页 |
五、临床资料 | 第53-56页 |
(一) 性别与年龄 | 第54页 |
(二) 病程 | 第54页 |
(三) 重要病史 | 第54-55页 |
(四) 中医证候总积分 | 第55页 |
(五) 神经系统情况 | 第55页 |
(六) 循环系统情况 | 第55-56页 |
(七) 颈总动脉超声情况 | 第56页 |
(八) 实验室指标情况 | 第56页 |
六、研究结果 | 第56-64页 |
(一) 中医证候改善比较 | 第56-59页 |
(二) 神经系统改善比较 | 第59-60页 |
(三) 循环系统改善比较 | 第60-61页 |
(四) 血压变化及疗效比较 | 第61-62页 |
(五) 颈总动脉超声变化比较 | 第62-63页 |
(六) 实验室指标比较 | 第63-64页 |
(七) 安全性指标 | 第64页 |
七、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 第64-67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64-65页 |
(二) 神经系统改善疗效分析 | 第65页 |
(三) 循环系统改善疗效分析 | 第65-66页 |
(四)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疗效分析 | 第66页 |
(五) 实验室指标改善疗效分析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86页 |
一、现代医学关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研究现状 | 第67-68页 |
(一) 老年独特的生理改变是疾病产生与发展的生理基础 | 第67-68页 |
(二)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 | 第68页 |
(三) 颈动脉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窗口 | 第68页 |
二、老年心脑共病治则治法 | 第68-71页 |
三、中药益气心脑宁方解释义 | 第71-81页 |
(一) 方义分析 | 第71-77页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第77-80页 |
(三) 配伍特点 | 第80-81页 |
四、益气心脑宁作用机制分析 | 第81-84页 |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第81-82页 |
(二) 调整血脂水平与改善血流变学状态 | 第82-83页 |
(三) 改善颈动脉系统供血 | 第83-84页 |
五、结论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综述 | 第95-104页 |
附录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12-121页 |
发表论文著作 | 第121-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