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历史主义的人性观--肖恩·塞耶斯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1页
第1章 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假定的批判第11-14页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两个截然相反的部分第11-12页
   ·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是不公正的?存在相反的两种观点第12页
   ·塞耶斯得出如下结论:双方都坚持两极对立的二分法思维方式,这是分析哲学的共有的“假定”第12-14页
第2章 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原则第14-21页
   ·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第15页
   ·马克思历史主义方法的原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每一社会形态都既是进步的,又是落后的第15-16页
   ·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的基本内容第16-21页
     ·历史是人类实践辩证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第16-17页
     ·辩证法是思考人类共性的终极问题的唯一有效的思维方式第17-18页
     ·马克思的方法是历史的而非道德的第18-19页
     ·任何存在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第19页
     ·历史的进步是客观价值的具体体现第19-21页
第3章 马克思历史主义的人性观第21-30页
   ·马克思的人性观与功利主义的区别,前者是历史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第21-23页
     ·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标准是历史的和相对的第21-22页
     ·功利主义的经济人和古典经济理论并不具有普遍的人性第22页
     ·欲望和需求的发展都是历史的第22-23页
     ·历史是客观与主观,决定与非决定的辩证统一第23页
   ·马克思的人性观与开始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的现实化”的人性观相区别第23-25页
     ·异化是历史的进步因素第23-24页
     ·异化产生于社会分工第24-25页
   ·什么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普遍的人性”第25-30页
     ·人性存在于特定社会的历史条件中第25-26页
     ·人性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社会构造第26页
     ·人类的自然需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第26-27页
     ·需求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第27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27-28页
     ·人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第28页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第28-30页
结论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35-36页
致谢第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批判工作的历史性推进--对《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理解
下一篇: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