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中是否存在共犯问题 | 第12-18页 |
一、共同过失犯罪成立与否的争论 | 第12-13页 |
二、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条件 | 第13-14页 |
三、我国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 | 第14-16页 |
(一) 我国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 第14-15页 |
(二) 我国承认共同过失犯罪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四、交通肇事罪存在共同过失犯罪争论 | 第16-18页 |
(一) 交通肇事罪共犯成立条件 | 第16-17页 |
(二) 交通肇事罪共犯存在合理性思考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 | 第18-27页 |
一、交通肇事罪中的救助义务 | 第18-19页 |
(一) 关于交通肇事后行为是否存在救助义务 | 第18-19页 |
(二) 交通肇事后存在救助义务“人”的范围 | 第19页 |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具体认定 | 第19-21页 |
(一)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构成要件 | 第19-21页 |
(二) 交通肇事后逃逸从量刑情节上升为构成要件的争论 | 第21页 |
三、“因逃逸致人死亡”行为具体问题认定 | 第21-23页 |
(一) 以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22页 |
(二) “逃逸致人死亡”是结果加重犯或情节加重犯之争 | 第22-23页 |
(三) 交通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的认定问题 | 第23页 |
四、交通肇事罪中是否存在不作为犯 | 第23-25页 |
(一) 不作为犯义务来源 | 第24-25页 |
(二) 交通肇事罪的义务来源 | 第25页 |
(三)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犯之间联系 | 第25页 |
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必要性 | 第25-27页 |
(一) 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可能性探析 | 第26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罪立法构想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危险驾驶行为 | 第27-37页 |
一、危险驾驶标准认定 | 第27-29页 |
(一) 危险驾驶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 第27-28页 |
(二) 危险驾驶具体认定标准 | 第28-29页 |
二、危险驾驶行为的具体司法适用 | 第29-31页 |
(一) 交通肇事罪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冲突 | 第29-31页 |
(二)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刑罚裁量 | 第31页 |
三、增设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 | 第31-37页 |
(一)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可行性研究 | 第31-33页 |
(二)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模式借鉴 | 第33-34页 |
(三) 危险驾驶罪立法构想 | 第34-35页 |
(四) 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幅度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交通肇事罪“自首”问题 | 第37-45页 |
一、自首的含义和成立条件 | 第37-38页 |
(一) 自首含义 | 第37页 |
(二) 一般自首成立条件 | 第37-38页 |
二、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自首 | 第38-41页 |
(一) 过失犯罪是否存在自首 | 第38-39页 |
(二) 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自首 | 第39-41页 |
三、交通肇事罪自首标准具体认定 | 第41-42页 |
四、交通肇事罪中自首具体情节分析 | 第42-43页 |
五、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处罚检视和完善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