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金融混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国际实践与中国选择 | 第10-22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概观 | 第10-11页 |
一、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含义 | 第10页 |
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业经营模式变迁 | 第10-11页 |
三、小结 | 第11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4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概念的明晰 | 第11-12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 | 第12-13页 |
三、主要国家(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情况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业经营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一、金融业发展、改革的历史概观 | 第14-15页 |
二、分业经营模式下的法律缝隙及政策松动 | 第15-16页 |
三、现阶段中国在金融混业经营方面的探索及其特点分析 | 第16-18页 |
第四节 我国向金融综合经营过渡的模式选择 | 第18-22页 |
一、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的选择 | 第18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我国实施金融综合经营的最佳选择 | 第18-20页 |
三、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选择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观察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现有“准”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突出风险 | 第22-24页 |
一、法律风险 | 第22页 |
二、监管漏洞 | 第22-23页 |
三、利益冲突风险 | 第23页 |
四、产融非理性结合的风险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风险 | 第24-26页 |
一、垄断及其引发的效率和风险集中问题 | 第24页 |
二、监管机制缺陷问题 | 第24页 |
三、资本迅速膨胀和泡沫经济风险 | 第24-25页 |
四、投机心理返潮风险 | 第25页 |
五、内部交易风险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 | 第26-30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风险 | 第26-27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风险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主要国家和地区防范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法律实践 | 第30-43页 |
第一节 金融防火墙制度 | 第30-35页 |
一、美、日两国及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 | 第30-32页 |
二、防火墙制度的作用与缺陷 | 第32-35页 |
第二节 金融监管模式 | 第35-39页 |
一、金融监管模式发展趋势——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 | 第35-36页 |
二、美国的伞状监管模式 | 第36-37页 |
三、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采取的改革 | 第39-43页 |
一、《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的主要内容及评述 | 第40-41页 |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及评述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设计 | 第43-46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法》的价值取向 | 第43-44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几个立法要点 | 第44-45页 |
三、修改或拟定金融控股公司配套法规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法定防火墙 | 第46-47页 |
一、设立法定防火墙的原则 | 第46-47页 |
二、防火墙内容 | 第47页 |
第三节 建立适应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的金融监管体系 | 第47-51页 |
一、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 第48-49页 |
二、伞形监管模式——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的一种选择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