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丁香生殖生物学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 ·引言 | 第16-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8-23页 |
|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 | 第18-21页 |
| ·滇丁香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繁育系统研究 | 第25-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花部形态特征观察 | 第25页 |
| ·花粉活力检测 | 第25-26页 |
| ·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26页 |
| ·花粉量与胚珠比的估算 | 第26页 |
| ·杂交指数的估算 | 第26-27页 |
| ·套袋实验 | 第27页 |
| ·传粉观察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花部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 ·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检测结果 | 第29页 |
| ·花粉量与胚珠比、杂交指数结果 | 第29-30页 |
| ·套袋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 ·传粉观察结果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5页 |
| ·花部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32-33页 |
| ·不同类型植株的繁育系统特点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第35-4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花药壁的发育 | 第36-37页 |
| ·小孢子发生 | 第37-38页 |
| ·雄配子体发育 | 第38页 |
| ·大孢子发生 | 第38-39页 |
| ·雌配子体发育 | 第39页 |
| ·雌雄配子体发育与花蕾外部形态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3页 |
| ·小孢子及雄配子体发育 | 第40页 |
| ·大孢子及雌配子体发育 | 第40-41页 |
| ·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相关性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滇丁香开花结实特性研究 | 第43-5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 ·群体开花特性 | 第44-48页 |
| ·单株开花特性 | 第48-51页 |
| ·花序开花特性 | 第51-53页 |
| ·不同开花时期花朵结实特性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影响开花的因素 | 第54-55页 |
| ·开花结实特性在实践中的启示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滇丁香与鸡冠滇丁香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 第56-6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 ·材料 | 第56页 |
| ·方法 | 第56-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鸡冠滇丁香为父本、滇丁香为母本的杂交荧光观察 | 第58-60页 |
| ·滇丁香为父本、鸡冠滇丁香为母本的杂交荧光观察 | 第60-62页 |
| ·正反杂交组合的比较 | 第62页 |
| ·种间杂交结实情况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第65-7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5-66页 |
| ·材料 | 第65页 |
| ·方法 | 第65-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 ·赤霉素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68-70页 |
| ·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第75-79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讨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图版 | 第84-100页 |
| 图版Ⅰ 花形态结构及主要访花昆虫 | 第84-86页 |
| 图版Ⅱ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 第86-92页 |
| 图版Ⅲ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第92-96页 |
| 图版Ⅳ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第96-100页 |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