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LNG 冷能发电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动力循环流程研究 | 第16-19页 |
·工质选择研究 | 第19-21页 |
·系统参数分析与优化研究 | 第21-22页 |
·目前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系统优化分析的评价方法 | 第24页 |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LNG 冷能利用模型及发电系统参数选择分析 | 第26-48页 |
·LNG 热物性计算与分析 | 第26-32页 |
·LNG 热物性计算模型 | 第26-28页 |
·LNG 冷能和冷计算 | 第28-32页 |
·中国LNG 冷能发电潜力分析 | 第32页 |
·LNG 冷能利用分段模型 | 第32-35页 |
·LNG 气化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冷能梯级利用模型 | 第33-35页 |
·低温朗肯循环方式选择 | 第35-38页 |
·循环系统基本流程 | 第35-36页 |
·亚临界和超临界循环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亚临界朗肯循环系统参数选择 | 第38-46页 |
·LNG 侧参数分析 | 第38-39页 |
·工质冷凝温度选择 | 第39-40页 |
·工质最佳蒸发温度选择 | 第40-41页 |
·工质蒸发压力选择 | 第41-43页 |
·循环过热度选择 | 第43-45页 |
·干度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LNG 低温朗肯循环系统优化 | 第48-80页 |
·系统循环工质优化 | 第48-53页 |
·工质选择的一般原则 | 第48-50页 |
·工质临界温度和冷凝压力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工质优选结果 | 第52-53页 |
·系统流程优化评价方法 | 第53-59页 |
·传统的评价方法 | 第53-58页 |
·T-?-H 图评价分析法 | 第58-59页 |
·系统可优化潜力分析 | 第59-66页 |
·循环过程分析 | 第59-60页 |
·设备计算 | 第60-61页 |
·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可改善损失 | 第64-66页 |
·系统流程优化方案 | 第66-78页 |
·横向三级循环流程方案 | 第67-72页 |
·纵向三级循环流程方案 | 第72-75页 |
·两级抽气优化方案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变热源LNG 冷能复合利用系统 | 第80-90页 |
·海水源温度的影响分析 | 第80-82页 |
·海水源温度随季节和地域的变化规律 | 第80-81页 |
·系统仿真设计结果 | 第81-82页 |
·太阳能热水源LNG 冷能利用系统 | 第82-88页 |
·LNG 卫星站利用太阳能热源的潜力 | 第82-84页 |
·太阳能热源复合冷能利用系统流程与计算 | 第84-87页 |
·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本论文研究结论 | 第90页 |
·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1 2007 年LNG 世界贸易流向(单位:10 亿立方米) | 第96-97页 |
附录2 中国已有、在建或规划的LNG 项目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