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煤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煤直接液化产物的分离和分析 | 第13-19页 |
| ·煤直接液化产物的分离 | 第13-16页 |
| ·煤直接液化中间产物的结构研究 | 第16-19页 |
| ·现代分析技术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 ·元素分析 | 第19页 |
| ·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 | 第19-20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20-21页 |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21页 |
| ·质谱及其联用技术 | 第21-22页 |
|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 ·实验原料、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原料和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4-28页 |
| ·煤直接液化产物的制备 | 第25页 |
| ·色谱柱的制备 | 第25-26页 |
| ·柱色谱分离 | 第26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6页 |
|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第26页 |
| ·分子荧光光谱(FL)分析 | 第26-27页 |
| ·凝胶色谱(GPC)分析 | 第27页 |
| ·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80页 |
| ·煤直接液化重质产物的分离与组成分布研究 | 第28-36页 |
| ·分离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 ·前沥青烯的分离与组成分布研究 | 第29-33页 |
| ·液化温度及催化剂对PA 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液化时间对PA 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液化气氛对PA 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液化煤种对PA 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沥青烯的分离与组成分布研究 | 第33-36页 |
| ·液化温度对AS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催化剂对AS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4页 |
| ·液化时间对AS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液化气氛对AS 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5页 |
| ·液化煤种对AS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煤直接液化重质产物分离次组分的结构表征 | 第36-76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结构表征 | 第36-55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元素组成分析 | 第36-42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FT-IR分析 | 第42-48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GPC 表征 | 第48-50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UV-Vis光谱表征 | 第50-51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荧光光谱表征 | 第51-55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结构表征 | 第55-68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元素组成分析 | 第55-60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FTIR表征 | 第60-64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GPC和UV-vis表征 | 第64-65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荧光光谱表征 | 第65-68页 |
| ·煤直接液化重质产物分离次组分芳环结构的同步荧光表征 | 第68-74页 |
| ·溶剂及测定条件的选择 | 第68-71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同步荧光分析 | 第71-72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同步荧光分析 | 第72-74页 |
| ·煤直接液化重质产物分离次组分的1~H-NMR表征 | 第74-76页 |
| ·前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1~H-NMR表征 | 第74-75页 |
| ·沥青烯分离次组分的1~H-NMR表征 | 第75-76页 |
| ·前沥青烯的缔合结构初步研究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90-91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