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以赵凹油田核三段Ⅳ3~1小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技术思路 | 第13-14页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4-16页 |
第2章 油藏概况 | 第16-22页 |
·地质概况 | 第16-19页 |
·储层地质特征 | 第16-18页 |
·油藏特征 | 第1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19页 |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 第19-21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19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19-21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21页 |
·开发概况 | 第21-22页 |
第3章 油藏开发后期效果评价 | 第22-47页 |
·开发阶段划分及开发中发现的问题 | 第22-23页 |
·开发阶段的划分 | 第22-23页 |
·目前开发中发现的问题 | 第23页 |
·水驱利用效果分析 | 第23-26页 |
·耗水率 | 第23-24页 |
·驱替特征曲线 | 第24页 |
·注入倍数增长率 | 第24-26页 |
·储量及采收率标定 | 第26-40页 |
·原始地质储量复算 | 第26-27页 |
·可采储量及采收率标定 | 第27-40页 |
·含水率上升规律预测 | 第40-47页 |
·利用产量递减曲线及水驱特征曲线研究含水上升规律 | 第40-43页 |
·利用相渗曲线计算含水上长规律 | 第43-47页 |
第4章 开发后期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47-61页 |
·国内外油田调研井网密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国外开发效果较好油藏井网密度 | 第47页 |
·国内开发效果较好油藏井网密度 | 第47-48页 |
·技术合理与经济合理井网密度 | 第48-59页 |
·技术合理井网密度 | 第48-52页 |
·经济合理井网密度 | 第52-59页 |
·油井受效性及水驱状况分析 | 第59-61页 |
·目前井网水驱控制程度及静态水驱率评价 | 第59页 |
·各小层注水受效性分析 | 第59-61页 |
第5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评价 | 第61-85页 |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建模参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 第65-73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5-70页 |
·历史拟合 | 第70-73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73-85页 |
·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73-80页 |
·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 | 第80-85页 |
第6章 剩余油挖潜方向及效果预测 | 第85-93页 |
·挖潜原则及调整方式 | 第85-87页 |
·挖潜原则 | 第85页 |
·注采井网调整方式 | 第85-87页 |
·井网优化重组措施及挖潜方案 | 第87-90页 |
·挖潜措施 | 第88-90页 |
·挖潜方案设计 | 第90页 |
·效果预测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附图 | 第98-103页 |
附表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