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质概述 | 第13-18页 |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13-16页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13-14页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14-15页 |
·两性表面活性剂 | 第15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15-16页 |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18页 |
·降低表面张力 | 第16页 |
·胶团的形成 | 第16-17页 |
·增溶效应 | 第17-18页 |
·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物 | 第18-19页 |
·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的修复 | 第19-20页 |
·SEAR技术在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应用及技术瓶颈 | 第20-21页 |
·可逆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 第21-29页 |
·可逆控制类型及性质 | 第22-28页 |
·CO_2/空气开关 | 第22-23页 |
·电化学控制开关 | 第23-26页 |
·温度控制 | 第26-27页 |
·光化学控制开关 | 第27-28页 |
·可逆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展望 | 第28-29页 |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9-31页 |
·NDAA系列及Fcn系列可逆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页 |
·可逆表面活性剂增溶相关表面化学性质 | 第29页 |
·可逆表面活性剂对典型LNAPLs的增溶作用 | 第29-30页 |
·可逆表面活性剂的可逆变化规律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可逆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3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NDAA的合成 | 第32-33页 |
·二茂铁烷基胺的合成 | 第33页 |
·可逆表面活性剂的的表征 | 第33-35页 |
·NDAA的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二茂铁烷基胺的表征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可逆表面活性剂NDAA碳酸盐性质研究 | 第36-42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6-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页 |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37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 | 第37-39页 |
·乙碳酸盐的可逆变换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二茂铁可逆表面活性剂对典型LNAPLs的增溶作用 | 第42-5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2-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还原态表面张力及CMC测定 | 第43页 |
·氧化态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43页 |
·二茂铁表面活性剂对苯、甲苯和乙苯的增溶测定 | 第43-45页 |
·目标污染物的增溶分析 | 第43-45页 |
·二茂铁表面活性剂对目标污染物的增溶测定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氧化态和还原态二茂铁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 | 第45-48页 |
·还原态二茂铁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48-49页 |
·二茂铁表面活性剂对目标污染物的增溶作用 | 第49-54页 |
·氧化还原态Fc14对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54-55页 |
·二茂铁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对比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二茂铁可逆表面活性剂电化学行为的胶束效应 | 第57-75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7-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Fcn的合成 | 第58-59页 |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59页 |
·Fcn的电化学行为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3页 |
·Fc14电化学行为的胶束效应 | 第59-65页 |
·Fc14在玻碳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59-62页 |
·Fc14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62-63页 |
·Fc14的胶束效应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63-65页 |
·Fc12电化学行为的胶束效应 | 第65-69页 |
·Fc12在玻碳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65-66页 |
·Fc12的CMC和胶束效应 | 第66-69页 |
·Fc8电化学行为的胶束效应 | 第69-73页 |
·Fc8在玻碳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69-71页 |
·Fc8的临界胶束浓度及电化学胶束效应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7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