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 第13-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对“城乡统筹”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对“医疗保险”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文献述评 | 第13-18页 |
·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农村医疗保险的研究 | 第14-16页 |
·关于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的研究 | 第16-18页 |
3 重庆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第18-30页 |
·重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8-23页 |
·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第18-20页 |
·重庆市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 | 第20-21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 第21-22页 |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 第22-23页 |
·重庆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分析 | 第23-27页 |
·制度颁布的背景 | 第23-24页 |
·筹资渠道及水平 | 第24页 |
·账户模式 | 第24-25页 |
·报销比例及待遇 | 第25-26页 |
·强制参保或自愿参保 | 第26页 |
·统筹层次 | 第26-27页 |
·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及报销程序管理 | 第27页 |
·重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27-30页 |
·重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 第27-28页 |
·重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4 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经济因素 | 第30-33页 |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经济差距大 | 第30-31页 |
·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方政府财力差异大 | 第31-33页 |
·制度因素 | 第33-34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立法滞后 | 第33页 |
·医疗保险资金增长缺乏长效机制 | 第33页 |
·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分割的制约 | 第33-34页 |
5 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42页 |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 第34-39页 |
·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加,政府财力日益增强 | 第34-35页 |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推动经济发展 | 第35-37页 |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支付能力增强 | 第37-38页 |
·基于回归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现有医保制度的完善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奠定了制度基础 | 第39-42页 |
·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有利于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推进 | 第40页 |
·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过渡和衔接,有利于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渐进式展开 | 第40-42页 |
6 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 第42-50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 | 第42-43页 |
·多方参与,政府主导的原则 | 第42页 |
·医疗保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 第42页 |
·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42-43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 | 第43-44页 |
·政策目标产生的原因 | 第43页 |
·政策目标的确立 | 第43-44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44-45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结构的路径选择 | 第44-45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内容的路径选择 | 第45页 |
·提升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的路径选择 | 第45页 |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 | 第45-50页 |
·建立统一的管理运行体制 | 第45-46页 |
·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与补偿机制 | 第46页 |
·建立医疗保险的转移衔接机制 | 第46-48页 |
·建立统一的基金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相关配套工作 | 第49-50页 |
7 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 第50页 |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 第50页 |
·建立长效、合理、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 第50-51页 |
·探索更为高效的基金投资方式 | 第51页 |
·加强医疗保险监管体系建设 | 第51-52页 |
·配套措施 | 第52-53页 |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第52页 |
·改革现行的医药体制 | 第52-5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