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地下电缆温度场和载流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地下电缆温度场和载流量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等值热路法 | 第10-12页 |
| ·数值计算法 | 第12-14页 |
| ·电缆敷设方式最优化决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2 电缆温度场及载流量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8-30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电力电缆的分类 | 第18-19页 |
| ·按绝缘材料分类 | 第18页 |
| ·按结构特征分类 | 第18-19页 |
| ·按电压等级分类 | 第19页 |
| ·按敷设环境条件分类 | 第19页 |
| ·电力电缆的组成与结构 | 第19-20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7页 |
|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1页 |
| ·导热微分方程式的确立 | 第21-22页 |
| ·单值性条件的确定 | 第22-23页 |
| ·有限单元网格划分 | 第23页 |
| ·损耗计算 | 第23-27页 |
| ·有限元法求解地下电缆温度场 | 第27-28页 |
| ·地下电缆实时载流量的二分法求解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3 电缆沟敷设方式下载流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9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 ·数学模型的确立 | 第31-32页 |
| ·实例分析 | 第32页 |
| ·模型验证 | 第32-34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 ·土壤热阻系数的影响 | 第35页 |
| ·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外部热源的影响 | 第36页 |
| ·电缆排列方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深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4 电缆敷设方案的优化 | 第39-58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地下电缆的敷设形式与散热条件 | 第39-40页 |
| ·常见电缆敷设形式 | 第39页 |
| ·散热情况比较 | 第39-40页 |
| ·电缆敷设方案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4页 |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0-41页 |
| ·指标值的确定 | 第41-44页 |
| ·指标评分值的处理 | 第44-45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8页 |
| ·梯形模糊数的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 ·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第47-48页 |
| ·各敷设方案优化指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 ·实例分析 | 第49-57页 |
| ·实例一 | 第50-53页 |
| ·实例二 | 第53-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5 电缆载流量的优化 | 第58-66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电缆群载流量的优化 | 第58-59页 |
| ·直埋方式电缆载流量的优化 | 第59-61页 |
| ·优化电缆敷设间距 | 第59-60页 |
| ·添加回填土 | 第60-61页 |
| ·电缆沟、隧道电缆载流量的优化 | 第61-62页 |
| ·排管方式电缆载流量的优化 | 第62-65页 |
| ·添加回填土 | 第62-63页 |
| ·管内填充导热介质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6 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 C. 第4 章实例一和实例二中的梯形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