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脾胃系病证论文

徐景藩教授诊治胃脘痛(慢性胃炎)证治规律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2-31页
 一.胃脘痛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第12-13页
 二.胃脘痛病因病机的相关文献记载第13-16页
 三.胃脘痛辨证分型的文献研究第16-18页
 四.医家分型论治胃脘痛的经验第18-20页
 五.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胃脘痛的经验第20-21页
  (一) 从肝论治第20页
  (二) 从通降论治第20-21页
  (三) 从瘀论治第21页
 六.近现代著名医家诊治胃脘痛的经验第21-31页
  (一) 董建华诊治胃脘痛十法第21-23页
  (二) 步玉如"虚证唯求通补,实痛妥施开郁"第23页
  (三) 段富津治疗胃脘痛十三法第23-24页
  (四) 关幼波诊治胃脘痛的经验第24页
  (五) 张山雷运用温运柔顺法治疗胃脘痛经验第24-25页
  (六) 胡建华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第25-26页
  (七) 焦树德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第26-27页
  (八) 李克绍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第27-28页
  (九) 章真如诊治阴虚胃脘痛的经验第28页
  (十) 姜春华治疗胃脘痛十二法第28-31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31-53页
 一.中医诊断标准第31页
 二.西医诊断标准第31-32页
  (一) 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诊断依据第31页
  (二)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第31-32页
 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第32-33页
  (一) 辨证分型第32页
  (二) 兼挟证型第32-33页
 四.病例纳入标准第33页
 五.研究对象、方法第33页
  (一) 研究对象第33页
  (二) 研究方法第33页
 六.研究结果第33-53页
  (一) 一般资料第33-35页
  (二) 胃脘痛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情况第35-39页
  (三) 胃脘痛用药频次统计第39-42页
  (四)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第42-44页
  (五)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第44-46页
  (六) 青年人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第46-48页
  (七) 中年人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第48-50页
  (八) 老年人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第50-53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53-60页
 一.胃脘痛证治规律的讨论第53-55页
  (一) 胃脘痛主要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的讨论第53页
  (二) 胃脘痛兼挟证型分布规律的讨论第53-54页
  (三) 胃脘痛药物应用规律的讨论第54-55页
 二.慢性胃炎证治规律的讨论第55-57页
  (一)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主要证型及兼挟证型分布规律的讨论第55页
  (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要证型及兼挟证型分布规律的讨论第55-56页
  (三) 慢性胃炎药物应用规律的讨论第56-57页
 三.青年人患者证治规律的讨论第57-58页
  (一) 青年人患者主要证型及兼挟证型分布规律的讨论第57页
  (二) 青年人患者药物应用规律的讨论第57-58页
 四.中年人患者证治规律的讨论第58页
  (一) 中年人患者主要证型及兼挟证型分布规律的讨论第58页
  (二) 中年人患者药物应用规律的讨论第58页
 五.老年人患者证治规律的讨论第58-60页
  (一) 老年人患者主要证型及兼挟证型分布规律的讨论第58-59页
  (二) 老年人患者药物应用规律的讨论第59-60页
附录:徐景藩教授诊治胃脘痛典型病例分析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药结合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Caspase-9的mRNA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健脾解毒化瘀方对晚期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