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一、鹰嘴豆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1 鹰嘴豆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 ·鹰嘴豆的分类地位、分布与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 ·鹰嘴豆的生长环境 | 第13-14页 |
| 2 鹰嘴豆转录因子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二、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研究概况 | 第15-23页 |
| 1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的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 ·DNA结合域(DBD) | 第16-17页 |
| ·寡聚化结构域(oligomerization domain HR-A/B) | 第17页 |
| ·核定位信号(NLS)和核输出信号(NES)结构域 | 第17页 |
| ·C端激活结构域 | 第17-18页 |
| 2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起源和分类 | 第18页 |
| 3 热激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 | 第18-19页 |
| 4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19-22页 |
| ·植物HSF在热逆境下的作用 | 第19-21页 |
| ·植物HSF在其他逆境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鹰嘴豆热激转录因子CarHSFB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4-34页 |
| 1 前言 | 第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材料的选择与种植 | 第24页 |
| ·核酸序列的克隆与测序 | 第24-28页 |
| ·进化树的构建与蛋白序列比对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CarHSFB2基因的克隆 | 第29-30页 |
| ·CarHSFB2基因的蛋白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 第30-33页 |
| 4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鹰嘴豆热激转录因子CarHSFB2基因的特性研究 | 第34-42页 |
| 1 前言 | 第3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材料的选择与种植 | 第34页 |
| ·Southern blot实验 | 第34-35页 |
| ·载体构建 | 第35-37页 |
| ·细胞定位 | 第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Southern blot实验 | 第37-38页 |
| ·CarHSFB2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 ·CarHSFB2的亚细胞定位 | 第39-40页 |
| 4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鹰嘴豆热激转录因子CarHSFB2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2-48页 |
| 1 前言 | 第4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材料种植与处理 | 第42页 |
| ·R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42-43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3页 |
| ·引物设计和PCR | 第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CarHSFB2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 第43-44页 |
| ·CarHSFB2在非生物胁迫和化学处理下的表达 | 第44-46页 |
| 4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鹰嘴豆热激转录因子CarHSFB2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48-56页 |
| 1 前言 | 第4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页 |
|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48-49页 |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阳性鉴定 | 第49页 |
| ·转基因植株的耐热性鉴定 | 第49-50页 |
| ·转基因植株抗旱能力的鉴定 | 第5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 ·转CarHSFB2基因的拟南芥植株的阳性鉴定 | 第50-52页 |
| ·CarHSFB2基因的表达增强拟南芥的耐热性 | 第52页 |
| ·CarHSFB2基因的表达增强拟南芥的抗旱能力 | 第52-53页 |
| 4 小结 | 第53-56页 |
| 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