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基础理论 | 第20-32页 |
| ·政务隐性知识概念与结构 | 第20-25页 |
| ·隐性知识的定义和作用 | 第20-23页 |
| ·政务隐性知识概念 | 第23页 |
| ·政务隐性知识的特性 | 第23-25页 |
| ·隐性知识的结构模型 | 第25-30页 |
|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的三元结构模型 | 第25-27页 |
| ·瓦格纳的隐性知识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 第27-28页 |
| ·野中郁次郞的 SECI 模型 | 第28-30页 |
| ·政务隐性知识的结构模型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 | 第32-41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基本内容 | 第32-35页 |
| ·政务强隐性知识向政务弱隐性知识转化 | 第32-33页 |
| ·政务弱隐性知识向政务显性知识转化 | 第33-34页 |
| ·政务个人隐性知识向政务组织隐性知识转化 | 第34页 |
| ·政务组织隐性知识向政务组织显性知识转化 | 第34-35页 |
| ·政务隐性知识的传递机制 | 第35-37页 |
| ·政务隐性知识传递的过程 | 第35-36页 |
| ·政务隐性知识传递与学习型政府 | 第36-37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 | 第37-40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文化障碍 | 第38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技术障碍 | 第38-39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结构障碍 | 第39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的政策障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政务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 | 第41-59页 |
| ·知识共享的意义 | 第41-42页 |
| ·政务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 第42-45页 |
| ·政务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的逻辑基础 | 第42-43页 |
| ·政务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均衡分析 | 第43-45页 |
| ·政务隐性知识共享的计划行为理论 | 第45-50页 |
| ·政务人员共享行为的态度 | 第47-48页 |
| ·政务人员共享行为的主观规范 | 第48页 |
| ·政务人员共享行为的信念 | 第48-49页 |
| ·政务人员知识共享行为 TPB 模型 | 第49-50页 |
| ·知识共享因素的调查分析 | 第50-58页 |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50-53页 |
| ·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 ·方差分析 | 第54-55页 |
| ·假说检验 | 第55-58页 |
| ·小结与建议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XX 县政务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实证研究 | 第59-76页 |
| ·研究设计 | 第59-61页 |
| ·研究框架 | 第59页 |
| ·研究假设 | 第59-61页 |
| ·调研的对象与数据的收集 | 第61页 |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1-70页 |
|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61-63页 |
| ·问卷可靠性检验 | 第63-64页 |
| ·因子分析概述 | 第64-66页 |
| ·政务隐性知识基础层因子分析 | 第66-68页 |
| ·政务隐性知识SECI 层因子分析 | 第68-70页 |
| ·回归分析 | 第70-73页 |
|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模型检验 | 第71页 |
| ·模型检验与数据评价 | 第71-7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政务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建议 | 第76-79页 |
| ·改良政务组织文化 | 第76-77页 |
| ·建立政务知识库 | 第77页 |
| ·扁平化政务组织 | 第77-78页 |
| ·设立知识主管 | 第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