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城镇与城镇化 | 第19-20页 |
·工业与工业化 | 第20-21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 第21-22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22-24页 |
·刘易斯模型 | 第22页 |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22-23页 |
·乔根森模型 | 第23-24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24页 |
·指标的分析与选取 | 第24-29页 |
·比值指标 | 第24-26页 |
·非农化指标 | 第26-27页 |
·人均GDP指标 | 第27页 |
·相关指标的商榷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8页 |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29-32页 |
·新疆城镇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9页 |
·新疆城市规模与分布 | 第29-30页 |
·新疆城镇化率水平测度与比较 | 第30-32页 |
·新疆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32-33页 |
·经济总量指标 | 第32页 |
·霍夫曼比率 | 第32-33页 |
·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8页 |
·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34-35页 |
·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新疆及各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8-52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 | 第38页 |
·新疆全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 | 第38-39页 |
·新疆各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 | 第39-45页 |
·新疆各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39-42页 |
·测度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 第42-45页 |
·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所处阶段的判定及特征 | 第45-52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 第45-46页 |
·新疆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所处的阶段及特点 | 第46-52页 |
第五章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其对新疆的启示 | 第52-57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经验 | 第52-55页 |
·美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52-53页 |
·非洲及拉美国家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失败教训 | 第53-55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推进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 第57-70页 |
·推进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57-63页 |
·天山北坡区 | 第57-59页 |
·东疆区 | 第59-60页 |
·北疆西北部区 | 第60-62页 |
·南疆区 | 第62-63页 |
·推进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63-70页 |
·基础设施 | 第64-68页 |
·社会保障 | 第68页 |
·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