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钛资源特点及分布状况 | 第11-13页 |
| ·钛工业生产概况 | 第13-16页 |
| ·电炉熔炼钛渣生产概况 | 第16-19页 |
| ·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 ·氧化-还原焙烧-浸出 | 第19-20页 |
| ·氧化-氯化焙烧-浸出 | 第20-21页 |
| ·酸碱联合浸出 | 第21页 |
| ·硫酸化焙烧-浸出 | 第21-22页 |
| ·选择性析出-分选-浸出 | 第22页 |
| ·钠化焙烧-浸出 | 第22-24页 |
|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攀钢电炉钛渣性质研究 | 第26-41页 |
| ·钛渣的物化性能 | 第26-27页 |
| ·钛渣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27-40页 |
| ·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 | 第27页 |
| ·主要矿物的赋存形式 | 第27-38页 |
| ·钛渣中主要元素的分布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攀钢电炉钛渣酸浸除杂研究 | 第41-56页 |
| ·试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 ·酸浸对钛渣TiO_2品位及回收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酸的种类的影响 | 第42页 |
| ·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浸出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浸出时间的影响 | 第44页 |
| ·酸浸过程中杂质的溶出行为 | 第44-47页 |
| ·盐酸浓度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浸出温度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浸出时间对杂质浸出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添加剂强化钛渣酸浸过程的研究 | 第49-54页 |
|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50页 |
| ·浸出时间的影响 | 第50-51页 |
| ·NH_4HF_2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杂质溶出机制研究 | 第52-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钛渣活化焙烧-酸浸制备人造金红石的工艺研究 | 第56-69页 |
| ·活化焙烧-酸浸工艺的提出 | 第56页 |
|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 ·钛渣钠化焙烧-酸浸试验 | 第58-61页 |
| ·Na_2CO_3/钛渣质量比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浸出条件优化试验 | 第61-64页 |
| ·湿磨 | 第61-62页 |
| ·第一段酸浸 | 第62-63页 |
| ·第二段酸浸 | 第63-64页 |
| ·钛渣机械活化-钠化焙烧-酸浸试验 | 第64-66页 |
| ·机械活化概述 | 第64-65页 |
| ·钛渣机械活化-钠化焙烧-浸出试验 | 第65-66页 |
| ·人造金红石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钛渣活化焙烧-酸浸除杂机制研究 | 第69-99页 |
| ·研究方法 | 第69页 |
| ·钛渣钠化焙烧-酸浸热力学 | 第69-75页 |
| ·钠化焙烧热力学 | 第70-74页 |
| ·焙烧产物的酸溶热力学 | 第74-75页 |
| ·钛渣钠化焙烧产物物相变化 | 第75-79页 |
| ·钛渣钠化焙烧产物结构形态变化 | 第79-82页 |
| ·钛渣钠化焙烧酸浸过程的溶出行为 | 第82-87页 |
| ·机械活化在钠化焙烧-酸浸过程中的作用 | 第87-98页 |
| ·机械活化物料表面特征的变化 | 第88-91页 |
| ·机械活化物料晶胞参数的变化 | 第91-94页 |
| ·机械活化物料晶体无序度变化 | 第94-95页 |
| ·机械活化物料焙烧产物物相分析 | 第95-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活化焙烧-酸浸技术原料适应性研究 | 第99-103页 |
|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 第99-101页 |
| ·还原-锈蚀法富钛料的制备 | 第99-100页 |
| ·还原-锈蚀法富钛料的性质 | 第100-101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1-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七章 钛渣活化焙烧-酸浸技术流程推荐与应用前景 | 第103-105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15-116页 |